閩粵兩省是我國石材工業的重要基地,同處東南沿海,同為僑鄉省份,石材開采歷史長,加工技術基礎好,加上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兩省的石材工業發展迅速,其主要特點是:
1.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強的發展歷程閩粵兩省石材的興起始于百年前,由于歷史的局限,石材工業始均是家庭式作坊生產。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兩省石材工業步入了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到八十年代中期,興起了第一次“石材熱”,石材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閩粵大地。到了九十年代,石材工業仍然保持高速發展勢頭,行業發展趨于規模化,三資企業、大中型企業顯著增加,涌現出一批上規模、上檔次、技術裝備較先進、產品質量檔次高,成為競爭力較強的石材骨干企業。
2.石材產品形成系列化閩粵兩省石材產品門類齊全,品種繁多,目前有600多個品種。主要有板材類(厚、薄板、超薄板、燒毛板等);異型類(各種柱、弧型板、拼花、線材等);墓碑石制品類(主要為日式墓碑、西式墓碑及外柵欄等制品);石雕工藝品類以及園林、環境、建筑用石類。由此形成了閩粵兩省石材工業的最大特色和優勢,石材產品由系列化、多樣化,逐步向高品質、高檔次、高附加值方向發展,異型石材發展迅猛,產量名列全國前茅。
3.石材花色品種多花色包括顏色和花紋,是決定石材品種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閩粵兩省石材花色品種較全,現已開發的花崗石有紅色、白色、黑色、青色;大理石有白色、灰色、花紋等系列,近百個品種,。其中福建晉江的“巴厝白”、“內厝白”;同安的“洪塘白”、海滄的“海滄白”;泉州的“康美黑”;福鼎的“福鼎黑”;南平的“大洋青”、“南平青”;華安的九龍壁;光澤的“高原紅”以及廣東信宜的“海浪花”、廣寧的“紅彩麻”、“東方白麻”等,是位于中國石材名、優、特之列的品種,以這些品種為龍頭,帶動了其他品種的開發。廣東的“佛岡青”、“浪花白”、“陽江紅”、“惠東紅”等品種,目前在市場上銷路廣價格好,已成為當地主要系列產品。總體來說,閩粵兩省中低檔品種較多,世界級的、具裝飾效果的高檔品種較少。
4.石材市場發展快,出口創匯增幅大閩粵兩省各地政府重視石材業的發展,強化市場建設,規范市場管理,建設了不少大型專業化銷售市場,形成了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托的營銷格局。
福建省建設了一批如福州石材批發市場、南安閩南建材第一市場、惠安石雕工藝品批發市場等全省性、全國性的大型石材市場,與此同時,很多石材企業也紛紛在國內各大中城市大型建材、石材專業市場設立固定營銷攤點,如福建泉州市在外的石材營銷人員就有2萬多人。由于福建省在重視石材開采、加丁的同時,重視石材市場的建設,使石材生產產值不斷增加,2000年石材出口253萬噸創匯5.33億美元。
廣東省石材市場也是蓬勃發展,全省石材產品達600多種。2000年出口250萬噸,出口創匯0.5億美元。省內形成了云浮、茂名、湛江、深圳、東莞、廣州、揭陽等地石材加工貿易基地。號稱“百里石材城”的云浮地區,是全國四大石材加工、貿易中心之一,是石材產品的集散地。
5.境外加工貿易成為新方式閩粵兩省憑借石材資源優勢,立足本地花崗石、大理石、板石三大門類,九大花色系列,二十年來,兩省建設石材礦山 121座;其中福建55座,廣東66座。年開采荒料400余萬m3,兩省石材銷售區域為省內外大中城市及部分出口。由此可看出當地石材礦山開采、加工業的發展狀況。
由于市場需求的日益增長,現代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石材產品的欣賞視野越來越寬,檔次要求越來越高,以及國家基本建設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加的刺激下,福建、廣東部分有一定資本積累的石材企業主,轉向通過經營外地和海外優質名貴石材來提高利潤和效益。一些企業利用國外的資源和市場,結合國內石材企業擁有的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比較優勢,就地取材加工生產和銷售,市場前景十分看好。以南安為例,目前其石材企業在埃及的石材原材料供應量占當地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在西班牙的石材原材料供應量也占該國的三分之一左右,國際合作帶來的優勢互補和雙贏發展效應已經顯現。
未來發展趨勢是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即調整產品和技術結構,轉變粗加工石材產品大量輸出的經營方式,搞專業化深加工協作,拉長石材產業鏈條,研發高檔石材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通過低成本擴張或強強聯合,整合業內資源,提高行業集中度,做大做強,打造全國乃至世界知名企業;興起綠色品牌,掌握綠色環保、節能、節水、安全技術,掌握企業未來生存和發展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