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普通白熾燈用的鎢絲,我國還要依賴進口;現在,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鎢絲生產能力世界第一,多項技術領跑全球。和廈鎢一樣,福建省一批新材料企業正快速崛起。在福建省新一輪產業振興和結構調整中,新材料被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先導產業進行培育,以帶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石化、生物等相關產業發展,為福建高新技術產業騰飛奠定基礎。
作為高新技術的基礎和先導,近年來,全球對新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長,新材料產業研發水平、產業化規模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在此背景下,福建省提出立足現有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有效整合資源,加強自主創新,加快推進新材料產業發展。
2008年,福建省新材料產業規模約380億元,成為高新技術領域的重點產業。
2011年,《福建省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重點發展稀土及稀有金屬材料、化工新材料、光電材料,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200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30%;培育3家銷售收入達百億元的大企業(集團)。
作為南方離子型(中重)稀土礦的主要省份,福建稀土已探明儲量2.3萬噸,居全國前三;稀土含量高、配份好、價值高。
如何將資源優勢變為發展優勢?福建省從戰略性高度,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開采、統一價格、統一收購、統一分配的原則,探索“政府主導控制資源,多縣產礦、集中分離,利益共享”的資源管理模式,有效避免了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提升了稀土資源利用附加值,被譽為稀土開發利用的“福建模式”。
今年7月,福建省提出,年底前完成以廈鎢為核心的福建稀有稀土集團公司的組建,到2015年成為產值超過200億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稀土龍頭企業,全省稀土產業產值達到400億元以上,形成合理開發、有序生產、高效利用、技術先進、集約化發展的格局。
除了廈鎢,光電新材料行業的福晶科技、光伏特種玻璃行業的漳州旗濱玻璃、特種樹脂材料行業的騰龍(廈門)有限公司等,都已成為新材料細分行業的排頭兵。
福建省研制出被譽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紫外倍頻晶體等新技術光學晶體材料,獲國家發明一等獎等,在國內率先研發物理法太陽能級硅材料提純技術,鎢材料及制品產業規模和技術、硬質合金材料、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背光源用熒光粉等技術國內領先,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激光晶體和非線性光學晶體生產基地,初步形成從光學晶體材料到液晶顯示模組及整機產品,從改性高分子材料到工程和輕紡制品,從催化及光催化材料到環保、凈化設備及其應用產品等多個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