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新疆碳基芯材科技有限公司與新疆中田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計劃建設50萬片金剛石襯底產線,共建量子鉆石原子鐘創新聯盟,并推動建立面向中亞市場的超硬材料交易中心。
金剛石具有極高的硬度、出色的熱導率、電絕緣性和寬禁帶等特性,是理想的下一代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在電子器件散熱、大功率器件載體以及量子傳感等前沿方向,材料性能優勢日益凸顯。相較于目前廣泛應用的碳化硅(SiC)和氮化鎵(GaN),金剛石在熱導率(高達2000W/m·K)、禁帶寬度(5.5eV)等指標上表現更為優越,在特定場景下具備更長遠的替代潛力。
本次合作的建設年產50萬片金剛石襯底產線,這一產能指標在當前國內市場上屬于極具挑戰性的設定。根據行業公開數據,具備批量CVD單晶金剛石襯底制備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其中,晶體尺寸仍以2英寸為主,少量企業開始布局4英寸產品的中試工藝。相比之下,年產50萬片的規劃無論從設備投入、原材料配套還是工藝成熟度來看,均需要相當穩健的技術體系支撐。
從技術路徑上看,實現年產50萬片CVD金剛石襯底需跨越三大門檻:一是晶體尺寸與質量的穩定性,二是生長效率與良率控制,三是后續切割、拋光等關鍵加工設備的產業化匹配。目前CVD工藝在厚度控制與生長速率之間仍存在權衡關系,特別是在滿足半導體應用標準(高結晶完整性、低缺陷密度、低應力)的條件下,工藝窗口更窄,設備精度與生長參數控制水平要求極高。
從應用需求看,盡管金剛石襯底在大功率電子器件中的需求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在電力電子、5G高頻器件、車規芯片等領域已有初步驗證樣品。以美、日為代表的國際廠商正在加速驗證基于金剛石的射頻功率器件原型;國內在寬禁帶器件熱管理和射頻微波封裝方面也有逐步試點。若能率先建立具備自主工藝的中試至量產體系,不僅可填補國內供應空白,也可能在特定高端應用(如航天電子、軍工通信)中取得率先布局優勢。
本次簽約中的另一個關鍵內容,是推動“量子鉆石原子鐘創新聯盟”的建設。其背后對應的是一個明確的前沿研究方向——基于氮-空位中心(NV center)的金剛石量子器件開發。金剛石中引入的NV色心具備長相干時間、可光學讀寫、常溫工作等優勢,是構建高精度原子鐘、磁場傳感器、量子通信節點的重要物理平臺。當前,包括MIT、東京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等機構均在相關方向上展開持續研究。
但金剛石量子器件的產業化面臨極高技術壁壘,關鍵在于對單晶質量、摻雜精度、色心分布與穩定性的精準調控。這決定了任何從“材料”向“器件”的轉化路徑,都無法繞開高端制造體系的長期積累與驗證。
將大規模金剛石材料產業化項目落地新疆,并計劃建立面向中亞的超硬材料交易中心,并非偶然。在國家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及西部資源加工能力外溢的背景下,新疆作為能源、資源、地緣節點的復合平臺,其區位價值正被重新評估。
首先,從能源供給角度看,CVD法金剛石的生長過程對高純氣體、等離子體激發與穩定電源系統有較高要求,新疆本地穩定的電力資源(包括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為建設中試與量產線提供了良好基礎。其次,新疆在碳材料上已有一定基礎,如石墨烯、碳納米管等相關產業鏈近年也在該區域有所集聚,為未來潛在的工藝耦合與材料創新提供可能。
另一方面,設想建立“中亞超硬材料交易中心”,中亞國家在基礎建設、能源開采等領域對超硬材料具備實際需求,同時對高附加值材料加工能力仍相對薄弱,新疆具備作為“轉口加工+產品出海”的樞紐潛力。
從全球產業發展趨勢來看,新一代寬禁帶半導體與量子材料的競賽正日趨激烈,金剛石材料作為同時具備兩個屬性的核心平臺,有望成為下一個高勢能技術焦點。新疆碳基芯材與中田集團的戰略合作,體現出地方資源與高科技產業的聯合嘗試,兼具技術突破與區域布局的雙重邏輯。
然而,真正決定其成敗的,仍是技術體系能否持續演進、產業鏈是否真正協同、市場機制是否有效激活。在基礎科學尚未完全固化、應用市場尚不成熟的背景下,任何產業化嘗試都必須避免“政策先行、資本助推、技術落后”的老路。唯有以扎實的工藝積累、清晰的產品策略和理性的市場節奏為基礎,才能真正將“硬科技”的潛力轉化為可持續的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