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4日發布公告稱,經國務院批準,自2025年4月2日,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征收“對等關稅”。美方做法不符合國際貿易規則,嚴重損害中方的正當合法權益,是典型的單邊霸凌做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準,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有關事項如下:
一、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
二、現行保稅、減免稅政策不變,此次加征的關稅不予減免。
三、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之前,貨物已從啟運地啟運,并于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至2025年5月13日24時進口的,不加征本公告規定加征的關稅。
加征34%關稅,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影響或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進口環節的影響
(1)設備進口受限:美國是中國部分半導體制造設備的重要來源地,如光刻機等關鍵設備。加征關稅后,從美國進口這些設備的成本大幅增加,可能導致部分企業減少從美國進口,進而影響相關企業的產能擴張和技術升級。
(2)技術引進難度加大:美國在半導體領域擁有眾多先進技術,加征關稅可能使美國企業減少對中國的技術輸出,中國企業獲取相關技術的難度增加,延緩部分企業的技術研發進度。
對國內企業的影響
(1)短期成本上升:部分依賴美國進口原材料、零部件的半導體企業,生產成本將因關稅增加而上升。如果企業無法將成本轉嫁,可能會壓縮利潤空間。
(2)長期國產替代加速:關稅增加使美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下降,為國內半導體設備、材料企業提供了更多市場空間。
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影響
(1)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部分從美國進口的半導體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可能受限,企業需要尋找其他供應商替代,這可能影響產業鏈的穩定性和協同性。
(2)下游應用市場:半導體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子設備、通信、汽車等領域。關稅政策可能影響半導體產品的供應和價格,進而對下游應用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如消費電子產品的價格上漲或供應短缺。
對產業政策和市場信心的影響
(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面對外部壓力,中國政府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對半導體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研發投入等,以推動產業自主可控發展。
(2)市場信心增強:加征關稅的反制措施表明中國在維護自身產業利益方面的堅定決心,有助于增強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市場信心,吸引更多資金和人才投入該領域。
對國際合作的影響
(1)供應鏈重構:加征關稅可能促使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新的合作伙伴和供應渠道,加速供應鏈的重構。中國企業可能會加強與非美國供應商的合作,降低對美國的依賴。
(2)國際合作機遇: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空間依然廣闊。加征關稅可能促使中國與其他國家在半導體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