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工業化”與中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利益沖撞。光伏業“雙反”只是奧巴馬的第一步棋。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后,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會員
只有通過新能源、新材料等帶動新一輪產業周期,吸引全球資本回流美國,才是美國工業再造的方向。
延續了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美國商務部這次將矛頭直指中國新能源領域,對中國的光伏產業啟動“雙反”調查,這標志著中美之間在新能源領域的鏖戰已經開始。
近來美國三家光伏企業接連倒閉,驚動了美國政商兩界。美國光伏企業被中國光伏企業打敗了,這讓一直將清潔能源技術作為重振美國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并通過投資稅收減免、貸款擔保、出口補助金等一系列措施為光伏產業提供支持的奧巴馬著實十分懊惱,要知道,新能源產業可是奧巴馬推行新經濟戰略的重心所在。
2008年的金融危機幾乎摧毀了美國幾十年來的發展模式,以透支消費、信貸擴張和房地產市場繁榮為支點的美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危機后的美國經濟何去何從?這是奧巴馬政府必須解答的難題。過度依賴以金融業、房地產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過度依賴負債消費,不僅使制造業競爭力嚴重削弱,也是肇發危機的根源。美國需要改變過去那種“債務推動型”增長模式,建立新的“后危機時代經濟增長模式”,即出口推動型增長和制造業增長。
為此奧巴馬提出了“出口倍增計劃”,預計美國出口將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然而,這似乎遙不可及,因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低端制造業已經大部分從國內轉移出去,而其高端制造業的成本相對較高,歐洲、日本和韓國都是美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從勞動力成本和勞動生產率的比較優勢來看,相對于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美國制造業在勞動力成本等方面并不具備優勢。因此,美國深知只有通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帶動新一輪產業周期,吸引全球資本回流美國,才是美國工業再造的方向。
而反觀中國,同樣將新能源產業作為中國整體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的引擎和關鍵所在。金融危機后在新興產業振興規劃的推動下,包括光伏產業在內的新能源產業出現了爆發式增長。目前中國產品在可再生能源市場中越發地占據主要地位,無論是美國企業,還是日本、歐洲公司,都幾乎失去了當地的市場份額,中國生產商的份額在逐步提升,2010年中國光伏產量已達16GM~17GM,占據全球半壁江山。但不可否認的是,相對而言,中國太陽能電池等光伏產業還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中下游,競爭形勢日趨激烈。尤其是越往下游(組件生產、太陽能應用產品)競爭越激烈,主要是由于下游產品生產投資少、建設周期短、技術和資金門檻低、最接近市場,因此也造成了中國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更容易受到外部沖擊。
現在,對新能源的市場需求已經趨于飽和,但各國都要在有限的市場資源中獲得更大的份額,自然不可避免的要短兵相接。美國已經確定把新能源產業作為其實現“再工業化”和重塑美國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而中國也必須加快產業技術和品牌升級,重新奪回并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
中國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針對光伏產業的“雙反”只是美國保護主義貿易大潮的開始,等待中國的將是更加復雜和激烈的市場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