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國際媒體一直在討論戴比爾斯減產的事情,因為這是該集團今年第二次主動下調年產量預期。
之前,在4月份發布產量報告時,戴比爾斯宣布將今年的產量指引從2900-3200萬克拉下調至2600-2900萬克拉。
而現在發布了中期財報后,戴比爾斯再次下調了300萬克拉的產量指引,成為2300-2600萬克拉。
業界普遍認為,再次下調產量的主要原因,是現在的鉆石市場需求疲軟,導致中游(以印度為主)庫存積壓嚴重,從而“逼迫”上游礦企減少毛坯的輸出。
從 Paul Zimnisky 最近的數據來看(如下圖),毛坯鉆價格近52周的降幅為13.2%,呈現了明顯的供大于求的狀態。
事實上,在今年第二季度,除了戴比爾斯之外的其他不少鉆石礦企也出現了產量下降的情況:
· Burgundy Diamond Mines 產量為122萬克拉,同比下降10%;
· Lucapa Diamond 產量為1.32萬克拉,同比下降19%;
· Mountain Province Diamonds 產量為131.9萬克拉,同比下降2%;
· 力拓集團的 Diavik 礦山產量為70.2萬克拉,同比下降28%。
雖然這些公司產量下降的原因都比較復雜(如安哥拉礦區過于潮濕、力拓集團之前在礦區發生了空難事件等等),但主要原因還是市場需求低迷導致的供應過剩。為了維持天然鉆石的行業價值和產品價值,上游公司似乎不約而同地降低了產量,并同時采取了靈活的市場策略(如戴比爾斯放寬回購政策等等)。
這是一種經過百余年歷煉的默契。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就斷定天然鉆石市場會很快復蘇,畢竟控制上游的供應只是一種由上至下的維持價值的手段,并非決定性因素。根本的解決之道在于提升下游需求,其中包括營銷的深入和零售商的進一步培養。
只不過,雖然天然鉆石行業很看重零售商在消費市場上的影響力,但培育鉆石行業的部分領導者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下圖)
7月24日,《金融時報》在其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潘多拉珠寶CEO Alexander Lacik的觀點,認為“天然鉆石的礦主們高估了零售商在影響消費者方面的能力”。
“有人認為零售業可以突然將一種商品的選擇強加在消費者身上,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片面的觀點。”
針對Rapaport等組織經常說的“培育鉆石零售商利潤過高”這一點,Lacik的觀點更加明確:消費者不會基于零售商的利潤率來決定購買什么,好比你買一輛車,會在乎經銷商利潤率多高嗎?
嗯,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