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轉中的單晶爐。才貢加/攝
“鏈”起高原光伏“朋友圈”
——“走進西寧開發區看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之三
11月30日,天剛放亮,一輛輛載有多晶硅原料的載重卡車從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甘河工業園區亞洲硅業青海甘河有限公司廠區緩緩駛出,此次目的地不是省外,而是數公里之內的青海高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企業一期、二期項目2200臺單晶爐全部投入使用,已實現年產30GW單晶棒,進入年底企業各車間開足馬力,計劃上墻,全力沖刺年度目標。當然,這期間原材料必須充足供應。為此,我們與位于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亞洲硅業、麗豪等本地原材料生產企業建立了合作。”青海高景太陽能常務副總經理吉孝云說。
就產業集群化發展來說,企業間原材料就近供應不僅可以節約成本,本地區、本園區產業鏈循環供給也是企業“抱團取暖”,做強“朋友圈”的最優解。
當日午時的青海高景,辦公區內卻是人來人往,鍵盤的敲擊聲與鼠標的點擊聲交織在一起,全玻璃會議室內參會人員緊張討論,一個個生產目標、產線工藝改進方案在會議室白板上來回切換,企業處處都是高景人只爭朝夕的奮斗場景。
走進高景6.7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單晶硅棒生產一車間,機器的轟鳴聲響徹廠房,2200臺高高豎起的單晶爐正在不停運轉,身著白色工裝的工人們穿梭其間。
上午,剛剛從亞洲硅業運送來的多晶硅料已被裝入N型加料器由設備運送到單晶爐邊等待入爐。
高景太陽能一車間主管馬建宇指著眼前的加料桶說:“這一桶石英加料桶里裝有100kg原料,你看那邊的廠房內,一個個加料桶正在排隊裝料,慢了絕對趕不上現在的生產進度。”
生產輔助掛料工沈棉梅拿著白色毛巾仔細擦拭石英筒,“掛料的關鍵是查看筒體有無斷裂,以保證生產安全,其次是要把石英筒表面的雜質清理干凈,以免對拉晶及硅棒品質造成影響。”不等交談完,沈棉梅急忙到下一個單晶爐進行掛料操作。
看著石英筒緩緩上升至完全進入,單晶爐開始運行起來。爬上爐旁的黃色梯子,向前略略傾身就能透過被映得通紅的小窗口看到爐內熔化的硅料。
誰也想不到,眼前的硅料從亞洲硅業生產線下線,到進入青海高景單晶爐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同地區企業間的合作讓生產效率倍增。
來到機加部,操作工賈紅龍站在4號截斷機上進行操作,他的工作是“切硅棒”,只見6條細細的金剛線同時對單晶硅棒進行著切割。賈紅龍說:“企業從建廠到現在一直滿負荷運轉,每天我需要截斷60至70根單晶硅棒。”
目前,青海高景在技術、品質、規模等方面均屬全球先進水平,為此,企業生產的210mm大尺寸單晶硅棒與硅片在全國光伏市場一直供不應求。作為第一家落戶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的單晶硅棒生產企業,青海高景吸引并帶動了一批優質光伏配件企業入駐園區,對推動青海省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以及兩個千萬千瓦級產業基地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吉孝云說:“截至今年11月,企業在產能全部釋放的情況下,預計貢獻產值逾百億元。我們將繼續以全球光伏硅片領域標桿企業的理念,提高產品質量,促進工業升級,不斷加強與西寧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達到‘青海造,青海用’的目標”。
清晨,隨著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上紅日的升起,一片片光伏面板又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從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光伏配件生產線到海南州光伏發電基地;從一根單晶硅棒高品質下線,到光伏面板迎光汲能,在青海正是有了像高景這樣的光伏配件企業間的攜手前行,才讓“光景”照入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