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合在試驗車間做科研(河南日報記者周青莎攝)
由于長期在機床上使用各種工具,包玉合的雙手有8根手指都已彎曲變形。
今年57歲的包玉合有許多“頭銜”,他是中南鉆石有限公司自動化技術室主管,第三屆中原大工匠,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但在他心里,最看重的是“工匠”這個稱號。問他為啥,他說:“工匠代表的是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
36個春秋如白駒過隙,從大學畢業進廠的毛頭小伙,到如今專利等身、高徒滿堂的專家,包玉合始終把自己定位為“技術工人”。他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生產和科研第一線,勤于鉆研,精益求精。憑借高超的技能,他成為“國寶級”專家,在國內金剛石行業赫赫有名。
“受疫情影響,今年我們比以往推遲了10天開工。經歷一場戰‘疫’,職工們的凝聚力更強了,干勁兒更足了。”4月26日,在公司試驗車間,包玉合身著藍色工裝,戴著口罩,時而手持工具在精密的電子主板上“精雕細琢”,時而在電腦前凝神注目。在他的身旁,整齊擺放著各種顏色、形狀不一的電子元件。這里就是包玉合各項專利技術誕生的地方。
“原來是跟著別人跑,現在我們的不少技術已經世界領先。曾經國際上的對標公司,現在成了咱們的客戶。”包玉合言語中充滿了自豪。
2000年前,我國的金剛石工業十分落后,核心技術都掌握在英美韓等發達國家手中。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包玉合帶領團隊承擔起控制技術的研發工作。
由于金剛石生產制造的特殊性,機器一開就得連續14天不能停。夜里,車間技術上遇到問題,包玉合隨叫隨到。研發最關鍵的時候,他夜里常常只睡兩三個小時,恨不得住在車間。為了查閱外文資料,他自學英語,翻爛了一本英漢詞典,而他也成為廠里第一個通過英語A級考試的技術人員。
寶劍鋒從磨礪出。包玉合通過對創新的不懈追求終于打造出“金剛鉆”。2002年3月,他成功主持研制出國內第一套人造金剛石智能化控制系統,在國內同行業創造多個第一。從此,包玉合在科研路上一發不可收。
“我們的設備已經升級到第九代,你看,這樣的金剛石合成設備廠里一共有3500多臺,清一色國產。在性能上,高品級產品產出率提高30%以上,節能率提高90%以上。”走進生產車間,包玉合指著一臺白色的機器說。
如今,憑借自主創新,中南鉆石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金剛石制造商。“根據國內外市場變化,我們加快了產品結構調整和設備升級改造。現在,一個新的科研項目正在推進,對攻克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將大有幫助。”說起今年的工作規劃,包玉合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