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自然離不開民營經濟與市場體系的建立。然而,隨著國家壓縮過剩產能、去杠桿等政策的落地,經歷了“狂飆突進式”快速發展的民營企業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寒冬,市場環境的驟變為民營經濟敲響了警鐘。
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本輪寒冬開啟了民營企業去產能的周期,地方政府與銀行在去杠桿的環境中已經難以為民營企業提供可持續性的“彈藥”。對民營企業而言,依托戰略性轉型的中長期前景或許可期,但短期內企業如何自救?
龍頭民企率先“斷臂求生”
兩會開的如火如荼,梳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不難發現,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成為很多地方2019年的工作重點,一些省份甚至在工作報告中明確拿出真金白銀、列出時間表,助力民營企業跨越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
這背后是民企經營環境的越發艱難,自去年年末開始,市場上就陸續傳出華為停止社招,滴滴、京東、網易大裁員等一系列新聞,曾經“風口”上的互聯網巨頭也難以在寒冬中獨善其身,遑論舉步維艱的實體產業。
進入2019年,民企寒冬仍在席卷,各個龍頭企業,涵蓋了汽車、地產、金融、環保、能源、制藥等行業幾乎無一幸免,大型民營企業幾乎不約而同地開始“瘦身”、“優化”、“架構調整”。
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萬達集團打包出售了旗下13個文旅項目,77家酒店項目;2018年年初,萬達更是將多年來在海外的投資項目拋售一空;到了2019年2月份,萬達與蘇寧易購達成了協議,將剩下的37家萬達百貨,打包售賣給蘇寧。自此,作為曾經中國最大的房地產企業,萬達集團將旗下房地產業務全部剝離,開始輕裝便行轉型輕資產。
而在彩電行業遇冷、競爭對手紛紛轉型環境下,老牌家電企業TCL也在抓緊實施著核心業務的“戰略騰挪”。在掌舵人李東升的牽頭下,TCL正在大力推進戰略重組,擬將集團彩電以及家電業務在內的終端業務剝離TCL集團,未來的TCL集團將正式從傳統家電企業轉型為以半導體業務為主導的科技創新公司。
對此,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以上種種均反映出民營經濟的一個側面:在市場下行期,“抗震”能力更強的行業龍頭企業正以收縮戰線、出售資產,乃至戰略轉型等方式求生。
唯有破壞性創新才有真正的明天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舊動能換擋加速進入關鍵時期。對于民營企業而言,除了保持著逆勢穩健、發展的信心,還要善于借助時代變革的力量,加速轉型步伐,持續加快新陳代謝。而所謂的“斷臂求生”,正是一種強烈求生欲的表現。
說起本輪民企寒潮受波及最深的,除了高度重資產的房地產行業,當屬多年來狂飆突進的環保產業。2018年,隨著國家大規模清理PPP項目,以及金融領域去杠桿、強監管,曾經“大水漫灌”的融資渠道陡然收緊,融資成本大幅上升,部分環保企業開始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危機。
資金鏈斷裂的情況,由個別企業開始,進而又造成傳染性恐慌,影響迅速擴大到整個行業。“一開始還以為是個別現象,直到有一天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開會,企業家們紛紛反映融資困難,我們才知道這是個普遍情況。”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表示。
作為行業龍頭,東方園林的市場地位注定它成為了民營環保企業中的聚焦點,其在本輪寒冬中自救的戰略與戰術也成為了行業的風向標。
一方面,東方園林積極尋求與國資的強強聯合,基于優化股權架構的角度吸納了朝陽國資作為公司的戰略性股東;在業務模式方面,東方園林與三峽集團的戰略合作,開啟了國資與民企共同參與PPP模式的破局之路;此外,東方園林充分運用市場化融資工具,通過與農銀投資在債轉股項目的實施,為旗下環保集團換取了寶貴的流動性資金支持。
另一方面,基于企業可持續經營的發展方針,確保公司利潤與現金流穩定,東方園林對工程PPP項目及投資進行了系統優化,集中精力完成優質在建項目,對條件不符合公司現階段要求的個別PPP項目果斷退出。
對此,公司有關人士表示,“自去年以來,東方園林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加快優化項目結構等多方面舉措以解決公司的流動性問題。聚焦優質項目,有助于公司整體業務優化和有效利用資源,這使公司能夠減輕包袱,更靈活的應對當前環保行業的周期性困難,并讓我們在未來更好地以技術性優勢扎根產業。”
寒冬當前,如今的東方園林正以一種非常決絕地姿態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這或許透露出了民營環保企業轉型瘦身的信號。而其與國資全方位合作的開放態度,一定程度上也被認為是環保PPP業務增速放緩后,民企力求在1+1>2方面尋找出路的新思路。
而隨著相關資產的處置和退出,其相應負債也會剝離。更重要的是,東方園林的總資產規模達415億元,完全能夠覆蓋公司現有債務和利息。公司管理層曾多次表示,有信心能解決當前的流動性困難。
總體而言,在本輪環保下,占據行業龍頭地位以及“抗周期能力”這兩方面屬性的企業或許依然有著前景可期的未來。而 在此之前,政策調整帶來的短期震動仍不可避免,如“東方園林們”所實施的戰略性瘦身、尋求技術轉型等破壞性創新將成為行業的集體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