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這么多大的變革集中在一起,人類歷史上沒幾次。這或許意味著新一輪啟蒙和新文藝復興。”在2016年7月8日長江商學...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這么多大的變革集中在一起,人類歷史上沒幾次。這或許意味著新一輪啟蒙和新文藝復興。”在2016年7月8日長江商學院、哈佛肯尼迪學院與《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共同舉行的新商業文明論壇上,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在開幕辭中如是說。誠如項兵所言,過去的30年是中國經濟從草莽英雄式的野蠻生長,邁入秩序化、以創新、共享為動力的全球競爭的30年。經濟的發展和中國企業的飛速崛起固然可喜,但是我們在社會變革和發展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收入財富不均、社會流動性下降、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可持續發展和環保等問題。這一切都在呼喚中國企業重新審視自身的時代角色和責任擔當。
作為社會公民的一員,作為未來世界的重要領航者,中國企業家已經不僅要從經濟責任、環境責任、社會責任角度來度量自身和社會的關系,更要從推進商業文明發展和解決全人類問題的角度來定義自身的使命。
“新”價值觀——責任與合作
在長江商學院名譽教授,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杜維明院士看來,所謂新商業文明,就是要走出現在世俗性的人文主義,突破錢和權乃至一切的鐵籠,建設有意義、有價值、和諧共生的人文世界。長江商學院戰略創新與創業管理實踐教授廖建文則指出,要用新的價值觀驅動企業的運營,驅動企業的持續性。
在新商業文明的大背景下,責任與合作已經成為企業運營價值觀的兩個關鍵詞。盡管企業社會責任已經不是一個新鮮名詞,但在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郭為看來,現在人們往往會把企業的生存和企業社會責任對立起來,目前宣傳的企業社會責任是說一個企業為社會捐了多少錢。但實際上,一個企業家的責任在于追求和尋求企業在社會當中的定位。
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亞太區總干事劉萌的定義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是企業如何花錢,而是企業如何負責任地賺錢”。對于這一點,神州數碼的民生信息化工程、可口可樂的社區健康工程都進行了良好的佐證。
萬通集團主席馮侖的觀點是,在新商業文明時代,企業的責任就是管好三件事:“做好自己、管別人的事、管閑事”。做好自己就是完成企業經營使命,對投資人和員工負責;管別人的事和管閑事就是把企業看作社會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助推社會改善,向上。長江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副院長、校友事務閻愛民認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考慮三個層面:第一,從對權利和利益的追求向精神層面過渡;第二,從小我向大我的轉化,把對個人家庭和對企業的關注,過渡到對社區和社會的關注。第三,從中國到整個世界。
《財經》雜志執行主編、《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何剛也提出:“新商業文明時代,企業家或者商界人士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最完美方式是基于自己的能力、興趣,基于社會的需求,同時追求獨特和優勢,這方面可能比簡單的比拼誰捐得錢多更有價值。”
除了責任,合作也是新商業文明環境下企業必須具有的基本價值觀。新商業文明強調跨企業的合作、強調企業與政府與社會的合作、強調三者合力解決伴隨著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
在2015年頒布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當中,第17條就是推進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全球伙伴合作關系。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艾什研究中心主任、國際事務教授Anthony Saich提出:“社會是可以成為一種合作伙伴,幫助我們一起來打造新的商業文明。商界、政府和公共機構共同來解決問題,就是一種先進的合作模式。”
長江商學院教授朱睿則認為,尊重和信任是實現合作的前提。全球對信任是有一個評估體系的,中國的企業家在這方面有很大提升的空間,當信任度高的時候,合作的成本會大大降低。
“新”商業模式——共享經濟
今天的互聯網、物聯網重新定義了商業關系,這必然帶來了商業模式的改變。在新商業文明時代,共享經濟模式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長江商學院戰略創新與創業管理實踐教授、高層管理教育項目副院長、長江商學院創新研究中心學術主任廖建文提出,過去,在公司層面上,組織對資源占有非常重要,所以組織必須擁有資源,競爭優勢來自對資源的占有和運營。共享層面意味著如何把個體資源發揮出來,個體資源效率超過組織對資源占有的運營效果,這對整個模式改變非常之大,這勢必成為企業未來發展必須面對的挑戰。
場景實驗室創始人、中國電子商務委員會執行秘書長吳聲則認為:“共享的本質其實是連接的結果,代表的是一種連接能力。我們能夠通過新的技術,對既有資源存量賦予它新的連接價值,并讓更多冗余生產力通過有效連接方式充分釋放,但是釋放過程中要回到起點。起點在于人的確是這個時代的君王,每個個體化的狀態就是互聯網應用形態的創新。”
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移動原董事長王建宙看來,新商業文明帶來了一個重大變化,就是讓企業以獨占為基礎的競爭變化為以分享經濟為基礎的競爭。這一方面得益于互聯網的連接屬性,讓大規模共享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也是解決發展過程中重復建設、資源短缺等問題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共享?在模式方面,是實現資源的集中到資源的聚合,從“擁有”走向“使用”。在市場層面,是從大眾市場或者批量市場走到人人市場,從產品的功能性走到產品的體驗。在組織層面,是從中央式走到分布式,從協調走到協同。在個體層面,消費者變成產銷者,從被動變成了主動,從信用變成了聲譽。
易到創始人兼CEO周航倡導要注重共享經濟背后的共享經濟文明的建設:“一種新的經濟形式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的商業文明,而關于共享經濟文明的思考,我們認為有三個點,那就是平等、信任和包容。這極大激發了我們的使命感,我們認為共享經濟要想發展好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共享經濟新文明,如果還是用工業文明要求共享經濟,共享經濟必死無疑。反之,共享經濟新文明如果得以發展,我相信它會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未來更美好的世界,應該是更平等,更信任,更包容的世界。”
“新”企業家——領導力的重構
長江商學院戰略學副教授、歐洲校區副院長滕斌圣認為:商業文明里有兩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利”和“義”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這和企業家精神緊密相連。
作為新商業文明規則建立的引領者和發聲的主體,企業家目前正面臨著鍛造新型領導力的挑戰。長江商學院會計與金融學教授、副院長劉勁指出,未來企業要用創新和夢想推動社會的進步。新商業文明的領導力非常重要的三點是:前瞻性、執行力和擁抱變化的能力。
在華泰保險董事長兼CEO王梓木看來,領導力不是個人做事的能力,而是推動影響和激勵他人做事的能力。在華泰內部,目前正在執行的是五維度領導力模型,即事業激情、思維前瞻、決策有力、推動變革和共同成長。
搜狗公司首席執行官王小川用“夢想、靠譜、破壞能力”來定義新商業文明環境下的新型領導力:“這個時期的領導力,第一就是要有夢想,在今天這個多變的時代,我們知道未來需要什么樣的公司,要在大的夢想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第二,領導的位置必須能夠把不確定的事情、不靠譜的事情變確定、靠譜,這需要堅持和專業能力。第三,公司再往前走,對公司原有的流程和文化,需要有改變的能力,我把它叫破壞力,打破原有的組織結構,使它能夠應對未來的變化。”
IBM大中華區副總裁郭繼軍談到了IBM的轉型領導力模型,這個模型包括四個板塊,第一,共同創造。第二,想到做到,立刻執行。第三,協同能力:利用好內部資源,并且形成放大效應,就是協同能力。第四,顛覆能力。在郭繼軍看來,當前許多企業并沒有做好迎接新商業文明的準備,尤其是領導力這一層面是沒有準備好的。其原因在于過去30年中國經濟巨大的成功,帶動了很多企業巨大的成功,成功的光環底下企業寄希望于依賴過去的成功技能去復制,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自己。
“新”路徑——創新
全球經驗表明,創新是創建新商業文明最現實、最可行的路徑之一。在互聯網經濟的推動下,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人類最本真的需求、價值追尋被發現、被推崇,商業文明就是人類文明本身的反映。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量始終位居第一。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量占據了全球增量的三分之一。有了經濟總量和增量的支撐,中國有望取代美國成為下一個全球創新中心。
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創新已經成為其發展過程中的核心關鍵詞,來自IBM的郭繼軍指出,IBM能屹立百年的關鍵原因就在于創新——“我們不斷地創新,或者不斷地轉型。在過去100多年里面,IBM大大小小的轉型有八次之多,每一次轉型結束之后,IBM都變成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企業”。而王小川與王梓木也不斷強調創造力的重要性,強調打破傳統發展模式、傳統經營思維的桎梏,勇于突破。
項兵強調,盡管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商業創新等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在社會創新方面仍待提升。而企業在社會創新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企業可以在商業創新中植入社會擔當的因素,或者把慈善的訴求植入到商業戰略中,實現戰略性慈善;另一方面,企業將商業活動中積累的資源、項目運作和管理能力注入某項社會改善項目中,使社會收益最大化。
中國企業正處在一個從傳統社會走向全面信息社會的大變革時代。生產方式、商業行為、商業模式等等都在發生巨大的改變。但與以前不同的是,這一次中國企業有機會不跟隨,而是主動參與新商業文明架構。
譚璇|文 李源|編輯
本文內容摘選自長江商學院、哈佛肯尼迪學院與《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共同舉行的新商業文明論壇上嘉賓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