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國首次成為世界機床第一大生產國,機床產值躍居世界首位;但與此同時,中國還連續8年是世界機床的第一大消費國和進口國,經濟建設所需要的高檔數控機床還主要依賴于進口,發展中高檔數控機床所需要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還主要來自于境外。這種現象讓我們喜中摻憂。
專家分析,中國雖然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機床制造廠家,但卻缺少著名的跨國機床集團和世界級的“精、特、專”的小巨人企業,機床工業的科技基礎尚顯薄弱,市場競爭力有待增強。
領軍企業比肩“世界級”
沈陽機床集團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可與世界頂級機床集團比肩的大型機床企業,代表著我國機床產業發展的最高水平。 2009年,沈陽機床集團實現總產值122億元,增長10%。數控機床總產量超過2.1萬臺,數控化率達到65%;數控機床產銷率達97.6%。機床產銷量、市場占有率居國內同行業首位,機床產品的銷售收入名列世界機床行業第三位。
在有著“中國機床產業之鄉”美譽的沈陽鐵西,機床產業已經成為重要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目前區內已建成機床企業39戶,其中,主機制造業有6戶,代表企業有:沈陽機床集團、沈陽菲迪亞、沈陽百大精密等;功能部件制造企業有33戶,代表企業有:沈陽田中精密機械、SEW傳動、沈陽聯合液壓件、沈陽晟威、沈陽施博達等。
2009年,沈陽機床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40億元。而這其中,僅沈陽機床集團一家就占了85%,實際銷售收入達到120億元。 “一企獨大”的現實讓鐵西機床產業看到了希望更看到了差距。
戰略行動吸引世界精銳
差距,就是動力,就是努力的方向。
鐵西區提出千億機床產業集群的建設目標,并專門制定《沈陽鐵西機床制造業發展規劃》,明確“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調整優化為重點,以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發展模式創新為突破口,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將鐵西建成國際化機床產業基地。 ”
鐵西的這一行動,迅速在國內外機床產業界引起了極大轟動,眾多知名企業紛紛表示看好鐵西機床產業的發展前景。日本安川電機、日本精工、臺灣百大精密等機床功能部件企業陸續來鐵西投資建廠。以日本三共精機項目、德國布理斯滾珠絲杠項目、日本油研工業項目、沈陽機床重大型數控機床生產基地項目等為代表,目前該區內在建機床企業達到15戶之多,正在洽談推進的項目有28個。
為進一步推動機床產業快速發展,鐵西區還規劃建設了占地40萬平方米的重大型數控機床產業園。隨著寶馬二期擴建項目的成功簽約,該區又在寶馬汽車產業園附近規劃了占地1平方公里的機床功能部件產業園。力爭用兩年的時間,再引進10戶機床主機企業,使區內機床主機企業戶數達到16戶。
戰略提升推動由大變強
為加速實現千億機床產業的戰略目標,鐵西區通過自主研發、產學研聯合、技術并購三條途徑并舉,高檔數控機床、關鍵功能部件、關鍵基礎共性技術三個方向聯動,創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品牌,著力提高機床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同時,該區還將全面實施雙轉升級、縱橫拓展、五融三化等工作舉措。即,抓住世界范圍內的產業轉移和以低碳經濟為特征的經濟轉型“雙轉機遇”,主動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從解決體制性和結構性深層次問題入手,實現企業競爭力要素的全面升級;著力延伸產業鏈,上游向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及關鍵零部件延伸,下游向風電、核電、汽車、大飛機等現代零件制造業滲透;五融的內涵是,鐵西機床產業融入全球機床產業分工,融入遼寧和沈陽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融入本區域龍頭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提升計劃,實現機床產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制造業與現代制造服務業的融合,三化的內涵是國際化戰略、集團化組織、專業化體系。
目標,并不遙遠;藍圖,可望可及。
2015年,鐵西機床工業總產值將達到550億元;202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1000億元。世界最大、競爭力最強的機床產業基地、研發中心和交易中心將現身鐵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