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些省市相繼召開了地方兩會,多個省份降低GDP增速目標,不少省份將社會勞動生產率列入發展指標。海南取消部分市縣GDP、固定資產投資等考核,把生態環境保護列為負面扣分和一票否決事項;浙江瞄準數字經濟,打造“數字絲綢之路”戰略門戶;云南打出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一個總要求”,就是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今后幾年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結構政策、改革政策、社會政策都將圍繞這個總要求展開。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涵,就是從總量擴張向結構優化轉變,就是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就是從過去的增速目標導向轉向效率質量導向。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中央的重大部署,必須在各地的工作中落實。
因此,在過去一個月,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擠水分,修正了過去虛增的GDP與財政收入,把經濟數據坐實。增長質量必須要求有質量的數據,虛假的數據只能裝扮增長速度目標,而無法從一個整體上表現經濟質量。還有一些就是主動降低增長目標,尋找比較優勢。這些都是經濟正常發展的一些最基本要求,只是對過去過度追求GDP增速目標而導致行為扭曲的糾正。
在過去,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動力,就是在GDP考核政績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間的“GDP錦標賽”。地方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一般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地方政府直接投資,比如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新城區等;另一種是招商引資,用某些優惠措施作為吸引,比如免稅、土地免費、能源價格優惠等。這兩種方式都極大化地利用政府的權力,主導了市場要素的配置,實際上是將一種短期刺激的方式長期化。
2012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首先提出不以GDP論英雄,宣布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要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要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轉變。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經濟改革的目標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最終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與過去過度重視經濟增長速度不同,高質量發展需要依靠市場去完成,其前提是資源要素由市場配置到更高效的領域,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那么,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政府不能繼續通過大規模的投資以及行政干預市場的資源配置方式推動經濟發展。也就是說,中國政府傳統上依靠投資主導經濟增長的辦法失效了。
高質量發展是市場公平競爭的結果,政府職能要進行轉變,首先,放棄經濟活動中的運動員身份,變成一個基于法治的市場規則制定者與市場守護者,讓市場可以在一個穩定的、公平的、自由的環境中競爭。其次,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要取消一系列的管制、壟斷等政策,通過開放引入更多具有競爭力的企業,使得競爭進入一個高質量階段,而不是以價格戰為主的低質量階段。
當然,地方政府依然在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那就是尋找本地的比較優勢,并不斷增強這些優勢。地方政府應該明白,過去那種依靠投資實現經濟普遍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地方間的經濟競爭,已經從政府投資轉移到市場投資,地方政府只有創造更加開放、法治、自由的營商環境,才能夠吸引到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