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保八”,中國政府決定不再為了GDP增長8%這個象征性的數字而糾結。
溫總理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2年GDP增速降為7.5%。這是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預期增長目標8年來首次低于8%。讓已經習慣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世界資本市場“吃驚不小”。亞太股市收跌,歐美股市開盤走低,國際油價應聲而落。
全國政協提案委副主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3月6日在駐地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這是中央冷靜分析后作出的科學決策。7.5%的提出,積極面更大一些,尤其從行業來講,要抓住發展機遇,適當控制發展增速,把主要精力放在調結構、轉方式、轉型升級上來,真正走出一條質量效益型之路,要靠內生增長、創新驅動來推動機械行業發展。
7.5%的“積極因素”
王瑞祥表示,7.5%,將增長目標略微調低,是要把經濟增長的速度適當放緩,不過分地追求速度和總量,把經濟增長方式轉到注重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上來。7.5%也還是留有余地的,為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走上科學發展的工業化道路,來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現在把增速放緩,集中力量解決過去存在的遺留問題。
王瑞祥表示,7.5%是綜合各種因素后提出來的,是切實可行的,對全局來說也是有好處的。提出這個目標有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發出一個強烈信號。要正視現在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要看到我們面臨國際國內的經濟環境所帶來的挑戰,要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力度和步伐。
“7.5%,對行業的影響也是有的,整個增速放緩,投資規模必然會放緩,有些產業的結構調整在總量控制上也會反應在對裝備的市場需求上,市場需求減少了,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是有影響的。但總體看來,我覺得還是積極因素多的。”王瑞祥說。
王瑞祥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仍處戰略機遇期,我國傳統優勢也仍然存在。市場前景也還看好,最重要的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為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另外,我國多年以來形成的產業規模、制造能力、配套產品不僅在國內,在國際上也有了一定的競爭力。
根據機械行業發展實際,盡管2012年增速降為7.5%,考慮到各種因素,王瑞祥判斷,行業年度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增長幅度在18%左右,利潤增幅在12%左右,出口創匯增長幅度在15%左右,主營業務收入利潤達到7.5%左右的目標應該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