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7日印發《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這是我國原材料領域最早發布的“十二五”規劃之一,也是繼2009年《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之后的又一行業綱領性文件。“十二五”規劃從產品質量、節能減排和產業布局等六個方面,指明了中國鋼鐵業“由大變強”的路徑。
今年以來,隨著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放緩,鋼材的需求問題令人關注。《規劃》對此作了一個預測,2015年國內粗鋼導向性消費量約為7.5億噸。
這個數字意味著,今后5年我國的粗鋼消費年均增速不過4%左右,與“十一五”年均12%的粗鋼產量增速相比大大降低。
在控制數量的同時,《規劃》把提高品種質量放在六大目標首位,并提出一些具體指標。如汽車用高強鋼、硅鋼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90%以上,三級及以上螺紋鋼使用比例超過80%。
在中鋼協副秘書長、冶金工業規劃院院長李新創看來,中國鋼鐵業有兩大痼疾:一是落后產能太多,二是布局不合理。2010年以來,國家在淘汰落后產能上大刀闊斧,但布局調整卻倍感艱難。
鋼鐵業布局的不合理,簡單概括就是“北重南輕”“東多西少”。最新發布的《規劃》對這一問題有了新的說法。其中強調環渤海、長三角地區原則上不再新建鋼鐵基地,但表示要加快建設湛江、防城港等東南沿海鋼鐵精品基地。
“在湛江建鋼廠,不僅滿足本地需求,而且方便原料運輸。目前,澳大利亞鐵礦石到上海要7天,到湛江只要5天。這一來一回,可以節省巨大的物流費用。”寶鋼董事長徐樂江指出。
2008年以來,中國鋼鐵業陷入低迷,從內部看是受產能過剩的影響,從外部看主要受高價鐵礦石的煎熬。
對于這一問題,《規劃》明確將強化鐵礦石資源保障體系建設。這包括,積極優化鐵礦資源全球配置,新增境外鐵礦石產能1億噸以上。同時,加快建立廢鋼循環利用體系,鼓勵企業在海外建立廢鋼回收加工配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