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信部、發改委等11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來,“再制造”的概念受到持續關注,機床再制造作為與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并列的三大再制造領域之一,引起行業極大關注。但機床再制造市場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甚至讓人覺得推進速度有些緩慢。中國機電裝備維修與改造技術協會理事長兼機床再制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魏連成表示,“機床再制造,尤其是機床再制造的產業化,目前面臨政策和市場兩方面的制約。”
再制造,機床后市場
機床再制造無疑契合了循環經濟、綠色環保的發現理念,因此近年來熱度不減。根據數據統計,再制造與制造新品相比,除了性能上不輸外,還可節能60%、節材70%、節約成本50%。因此,再制造不僅可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也能同時獲得不可估量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魏連成指出,按照目前國內市場機床保有量800萬臺、每年設備淘汰率2%估計,每年淘汰量達到16萬臺,實際上形成了很大的再制造市場基礎。
重慶大學制造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曹華軍教授對機床再制造技術有較為系統全面的研究,他指出,機床產品應該有一個銷售-維護-再制造的完整鏈條,借用汽車后市場的概念,機床再制造應該屬于機床后市場,并將形成較大的利潤空間。與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不同的是,機床再制造大多是創造性再制造,實現功能升級、數控化,不屬于恢復性再制造,體現出較高的附加值。
維修改造仍是主流
目前,在中國從事機床再制造的主要力量是專業機床再制造企業,實際上是機床維修改造企業,此外還有機床制造企業及數控系統制造企業,這三類企業構成了當前國內機床再制造的主體。
而我國機床再制造業務仍然停留在維修、數控化改造的階段。“尤其是以大重型機床的維修改造為主,這樣顯然很難形成批量化、產業化。”魏連成認為,相比于歐美成熟的再制造產業,我們的大重型機床的維修改造處于再制造的初級階段。
據魏連成介紹,目前國內市場上的設備維改企業有幾百家,來自于兩個系統:近年來很多企業改制后都把為主業服務的機修車間、分廠等副業分離出去,成立了獨立公司;同時,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紛紛組建民營維改公司也應運而生,他們共同形成了目前的機床維修改造行業。
實際上,作為工信部機床再制造試點單位的武漢華中自控技術有限公司和同樣作為聯盟成員的濟南新吉爾科技有限公司就分別與武漢重型機床集團和濟南二機床集團有淵源。
機床制造企業從事再制造業務有很大優勢,但現實的情況是,由于新機床的市場形勢非常好,這些企業往往沒有精力從事再制造業務,也擔心再制造產品影響新機床的銷售,因此多數機床制造企業甚至對再制造業務存在天然的抵制。這正是魏連成所說的市場制約。
循環經濟的政策導向
目前,美國、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機床工業已不景氣,但機床改造卻成為新增長點。這對我國機床工具行業而言,是十分值得借鑒的。
美國有300多家專業從事機床再制造的企業,分類極細,對大型多功能機、齒輪加工機、金屬切削機床都有專業公司負責再制造,并提供售后及質保。歐美各國已形成了較完善的舊件物流體系,再制造商通過各種渠道回收廢舊機床,評估價值、重新設計、制造完成后打上“再制造”標簽,重新進入市場銷售。這實際上避免了國內多數用戶擔心的再制造產品“假冒偽劣”的嫌疑。
再制造產品被當做“假冒偽劣”產品影響企業信譽是多數機床制造企業十分擔心的。這實際也反映出再制造產品定位、監管、認證等體系仍然缺失或不清晰。知識產權、稅收等政策問題也確實是當前企業再制造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再制造企業增值稅中的銷項稅額難以抵消。
業內多認為相關部門應該從循環經濟的角度加快推進機床再制造產業發展,鼓勵機床制造企業進入再制造市場,推進機床再制造產業化,盡快給予明確的優惠政策支持,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