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上半年機床行業市場火爆,但是業內對未來的預計并不樂觀。7月14日,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柏林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其實,從5月份開始,企業接到的訂單就開始明顯下滑。這一點從統計數據上看不出來,但起碼幾個骨干企業都是如此。”
增長40%與零庫存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產業資本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壓抑期之后,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在2008年下半年到去年年底,由于經濟發展前景不甚明朗,投資信心下降,很多應該上馬的項目都暫停了,這一點在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表現的尤為明顯。但是一旦打消了顧慮,這些行動派恢復投入的動作也快得驚人。”吳柏林說。
制造業復蘇的速度讓機床企業始料不及。在4月份的南京展會上,企業家紛紛表示,產品供不應求,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產能。確實,一些企業在金融危機期間積壓的普通機床和經濟型數控機床沒有銷路,大量積壓,本以為山窮水盡。豈知一進入2010年,峰回路轉。
一位大型國企負責人告訴記者:“不但高檔數控機床銷路很好,連普通機床都緊俏得很。本來以為,這些產品(普通機床)會在這輪產品結構調整中淘汰掉,現在不得不撿起來。客戶有需求我們就要滿足。”
回顧歷史,吳柏林說:“這樣的情形以前從來沒有過,很多企業甚至是零庫存。”據協會最新統計數據,前五個月,機床行業產值和銷售收入均超過18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1%和42%,出口和進口機床也分別增長38%和41%。
如此迅猛的增長,稱為“井噴”毫不為過。至于井噴的成因,吳柏林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分析機床產品的市場構成,汽車行業占半壁江山。可以說,汽車興則機床興。而恰恰是在過去的2009年,我國汽車產量超過一千萬輛大關,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北京發布了最新的產銷數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助理秘書長朱一平日前在發布會上表示:“在汽車整車產銷高速增長拉動下,行業整體經濟效益持續向好,汽車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高增長。”從已披露的數據來看,國內汽車行業產銷兩旺,今年完成1500萬輛的銷量目標,并沒有多大困難。
其二,四萬億元投資中的重點項目對機床市場構成支撐。盡管政府救市的投資計劃2008年就已發布,但是投資效果的傳導需要時間,今年上半年就是一個時間節點。
其三,投資需求轉移。鑒于房地產行業形勢不明朗,不排除有部分投資該行業的資本已經轉移到制造業,而投資制造業就必須購買設備,其中就包括機床。
其四,國際市場回暖。危機后,世界各國都積極救市,如今,隨著歐美國家結束下滑趨勢和發展中國家的上升,國際市場的需求也在增長。當然,還可能存在反復,但是起碼上半年是如此。
以上積極因素交織、疊加,共同成就了我國機床行業的空前高速發展。
或許是曇花一現的井噴
上半年的局面看似樂觀,吳柏林卻無法擺脫憂慮。“這種發展沒有擺脫規模經濟的影子,停留在量的增長,也不會持久。”他說。
與國際先進比,我國機床行業的差距不是表面繁榮可以掩蓋的:其一,國內大部分高檔產品還是國外的產品,國產高檔機床還缺乏競爭力,機床行業還有幾十億美元的逆差;其二,產值和銷售額雙向提高,2009年的全行業利潤不升反跌,這說明在經濟刺激政策下,重復建設等粗放式發展方式依然存在;其三,機床的“大腦”和“四肢”,即數控系統和主要功能部件、刀具,相對于整機、研發和自主創新仍嚴重滯后……
即便是回到簡單的數據上,下半年也與上半年不可同日而語。今年年初,機床協會專家對全年市場的一個判斷是:增長10%,“現在來看,可能要修正一下,畢竟上半年的火爆局面超出了預期,雖然下半年會放緩,但是全年15%的增速還是可以預期的。”吳柏林認為。
結合前五個月超過40%的增速,吳柏林的言下之意是,下半年可能基本與去年持平。畢竟,普通車床、銑床的暢銷與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的行業發展大趨勢并不吻合。
吳柏林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今天上午,我參加了工信部的一個會議,會上談到機床相關行業的運行態勢,不是很樂觀。鋼鐵行業,原材料漲價,再加上產能過剩,企業沒有更新設備的動力;汽車行業,訂貨量也有所下降,預計增長速度會放緩;而由于匯率調整的原因,以出口為導向的制造業也會下滑。”
對于下半年可能出現的增速放緩,機床企業并非全無預計。實際上,在4月份的南京展和6月份的北京展上,不少企業高管表達了對超常發展的忐忑。井噴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是曇花一現。這是行業規律使然,經歷過產業周期的企業家心里跟明鏡一般。
驚喜過后,如何發展?吳柏林認為,要注意兩點。
首先,不要被上半年的現象干擾,動搖了產品結構調整的信念。近兩年,在倒逼機制的作用下,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表現在高檔數控產品多了,單臺價值上去了。但是,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顯而易見。
其次,在結構調整上,要研究和解決深層次的問題,不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普通機床有市場,當然也應該滿足需求,但是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不僅要滿足市場,還要引導市場。
正如工信部裝備司司長張相木不久前在一次行業會上所說:“發展要適度,別盯著速度,結構要轉型,增長要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