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早就預見到,以出口為主的光伏產品銷售必然面臨多種風險,近期央行匯率改革又將匯兌風險拋到光伏從業者面前。有人悲觀認為光伏出口可能遭受重創,有人不甘心而醞釀提價,如何才能順利消化匯改風險?根本在于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以增強對匯率波動的消解能力。
自央行6月19日宣布推進匯改至今,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由6.8275升至6.7790,上浮485個基點。對于包括光伏組件、玩具、紡織服裝等銷售主要依賴出口的產業而言,人民幣升值將帶來不小的經營壓力。
有光伏企業表示,匯率波動導致公司此前簽訂的國外訂單價格變得不賺錢了,這影響到公司正常訂單的簽訂,公司不得不想方設法避免匯率波動的風險。
事實上,我國光伏組件出口占到總銷售的八九成。此前歐元貶值已給不少企業帶來匯兌損失,一旦人民幣大幅升值,國內企業的低成本優勢必然受到挑戰。例如對國內的光伏廠商來說,其銷售主要以歐元或美元計價,而制造成本以人民幣計價,因此人民幣升值將對其利潤率產生負面影響。相反,此次人民幣匯改會間接利好國外的光伏產品生產商。
對此,國內有的光伏企業表示不再選擇歐元簽訂訂單,有的企業表示將以套保規避風險,有的企業表示可能會試探著醞釀提價來抵消匯改沖擊。
人民幣升值到底會對光伏出口造成多大的損失?答案還不確定,國外的光伏產品需求對價格的敏感度將直接影響對出口的沖擊力。
目前中國光伏電池的年產量已突破200萬千瓦(2000兆瓦),占全球產量的40%,為世界第一。中國的光伏產品正在全球光伏貿易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今年上半年全球光伏市場正呈現供需兩旺的態勢。
有樂觀人士預計,國外光伏產品需求量還將大幅增長,因此我國匯改因素對于國內光伏企業的影響可能會被淹沒在需求的放量提升中;此外,我國光伏組件商平均利潤率大約能達到20%以上,因此對這些企業而言,就算匯率損失帶來利潤率10%的縮水,多數企業仍能夠活得不錯。
但是,光伏出口形勢的良好并不能作為光伏企業忽略匯率風險的借口。在筆者看來,以出口為主的光伏銷售本身存在包括國外需求、國外政策等多種風險,其中匯率風險首當其沖,這些因素可能會不斷蠶食已有的利潤。在國內光伏市場短期難以迅速成長的背景下,國內企業為了保證市場必須主動消化匯率風險。
一方面,可以在技術上提高國內光伏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以品牌優勢對沖匯改的不利因素;但另一方面,匯率改革也使得國內光伏生產商有機會獲得價格更低廉的原材料,有利于企業壓縮成本,企業應借機提升利潤水平,增強企業對匯改因素的消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