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華晶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華晶)先后成功地攻克了超硬材料行業原輔材料、成套設備和先進合成工藝3大技術難題,成為我國超 硬材料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國家火炬計劃河南超硬材料產業基地骨干企業,科研力量、檢測手段、生產能力等綜合實力名列同行業國內前3名。目前,公司已申請專 利82項,專利轉化率高達95%以上。
面對公司取得的業績,河南華晶公司董事長郭留希深有感觸地說:“當今,誰擁有的核心技術最多,誰開拓市場的寶劍就最鋒利,知識產權就是我們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的生命線!在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中,我們確實嘗到了專利的甜頭。”
自主研發攻克核心技術
人造金剛石,是石墨原料經過高溫高壓并在催化劑的作用下,改變其碳分子排列結構而形成的。由人造金剛石為主要原料制成的金剛石切、削、磨工具,被廣泛應用于建筑、機械加工等領域。
在超硬材料行業,我國是大國,但不是強國,而束縛行業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人造金剛石合成設備太小,亟需大型化,但這項核心技術目前僅為美國、英 國、日本、韓國等少數國家所掌握。河南華晶從2001年成立之時起,就瞄準設備大型化的問題,以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鄭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等科研單 位為依托,走產、學、研相結合之路。
經過對國外大量相關專利的檢索、分析和兩年多的科研攻關,2003年,河南華晶成功研制出了HJ-650型智能網絡化成套設備生產線和新工藝以及HJ-1000型六面頂壓特大型壓機,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人造金剛石大噸位壓機、不能批量生產高品級金剛石的歷史。
圍繞這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噸位壓機,河南華晶先后申請了12項專利。該項目在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投產后,與傳統小型壓機相比,金剛石生產 轉化率提高了2倍,高品級金剛石提高了20%,設備制造成本降低40%以上,節約能源30%以上,且粗粒度、高韌性等指標可以替代進口同類產品,居于國內 領先技術水平,并且迅速形成了年產4億克拉高品級金剛石的生產能力。
眼看著原來名不見經傳的河南華晶一鳴驚人,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國內多家人造金剛石“大哥大”企業的技術人員在分析了河南華晶大噸位壓機多項 擁有核心技術的專利以及后來陸續申請的46項“外圍”專利后不得不承認,在這個領域很難再有所作為,隨即表示出愿高價購買河南華晶大噸位壓機的意向。
走出國門跨越專利“戰場”
然而,河南華晶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先后投入研發經費3000多萬元,建立了新型原輔材料研究室、生產設備研究室等研究室,建立了6個檢測分 析室和3個中試車間。此外,公司還先后承擔了鄭州市、河南省金剛石及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的研發任務,從金剛石制品原輔材料、合成金剛 石成套設備到金剛石制品工具,不斷拉長產業鏈條,使得極具競爭力的新產品源源不斷推向市場。
長期以來,國內人造金剛石用高品質的石墨原輔材料多依賴進口,每噸進口價格達到23萬元人民幣。公司自主研發出的“新型密封傳壓介質”、“ 高純石墨材料”、“粉末合金觸媒”等先進的石墨原輔材料,每噸價格僅13萬元,擺脫了長期以來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同類產品國內企業也紛紛拋來訂單。
公司研制的一種超薄金剛石鋸片,用于無線電、IT通訊制造等高精加工領域,壽命、效率比傳統鋸片提高1倍,目前,這種產品僅有日本一家企業能夠生產,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
然而,在穿越專利這不見硝煙的專利“戰場”、邁向國際化的進程中,河南華晶也不可避免地交納了慘痛的“學費”。公司2004年研制成功的一種 有序排列金剛石鋸片,目前世界上僅有韓國一家公司能夠生產。但當河南華晶產品準備推向市場,美國多家客戶急切盼望購買時,河南華晶通過專利檢索發現,韓國 這家公司早在樣品尚未研制出的時候,就搶先“跑馬圈地”,將技術方案在美國和歐洲申請了專利,使得河南華晶這種產品出口美國時不得不慎重對待。河南華晶董 事長郭留希痛心地說:“假如我們比韓國公司早半年在美國、歐洲申請專利,這種產品就是我們‘獨霸天下’了。”
吃一塹,長一智。如今,華晶公司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及時了解國外同類企業的研發動態和最新成果,適時引進新技術,并盡快加以消化、吸收、 再創新。同時,公司還引進工程技術人員,堅持邊研發、邊中試、邊申請專利、邊規模化生產,并對專利產出和轉化作出重大貢獻的技術人員給予重獎。近年來,公 司把科研業績突出的4名技術人員提拔為技術中心負責人,并給予了一定的物質獎勵,這更加激發了技術人員的科研熱情。
“為什么我們的新產品、新技術能源源不斷地產出?就是因為我們的技術人員不是呆在實驗室‘閉門造車’,而是一天到晚與生產一線的工人呆在一 起,隨時展開攻關解決技術難題。”河南華晶副總經理、河南省金剛石及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董事長趙清國對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說,“目前我們中心針對客戶需 求組成了12個攻關小組,產品一出來就有客戶訂購,所以我們公司的專利轉化率達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