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內光伏行業而言,剛剛過去的9月頗為不平靜。
月初,光伏巨頭隆基綠能(601012.SH)突然公開表態BC類(背接觸)電池是未來5至6年的絕對主流。這將并不熱門的BC技術推向臺前,并沖擊了此前業內一直爭辯的“究竟是TOPCon還是HJT為未來幾年N型技術主流”的固有討論。
從2021年11月晶科能源正式推出TOPCon組件產品拉開該技術量產帷幕至今,盡管行業普遍認為在P型技術紅利逐漸消失之際,TOPCon、HJT以及BC都將推動光伏電池技術向N型迭代,但在探討誰是未來主流技術時,很少有人會把BC技術稱為“絕對”。
基于隆基綠能當前的行業地位,其對BC技術的力挺必然會引發一輪新的波瀾。
當然,作為TOPCon技術的擁躉,晶科能源(688223.SH)亦毫不示弱。該公司在回應技術之爭的論調之時,其在節前舉行的山西“年產56GW N型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開工儀式,更是在宣告對TOPCon技術的堅決投入。
然而,在這場由隆基綠能與晶科能源主導的未來光伏電池技術之爭的風波中,HJT、鈣鈦礦等其他光伏電池技術產業化的推進,也讓誰是未來主賽道的懸念加重。
事實上,技術路線之爭的本質是市場份額之爭。而從目前各種技術路線的產業化進展來看,光伏電池的“詩和遠方”或許還是“百花齊放”。
BC技術“對攻”TOPCon技術
一石激起千層浪。
自9月份隆基綠能官宣重點投入BC技術后,行業內對于其能否與TOPCon一爭高下的討論就一直未停止。
關于誰是下一代光伏電池主流技術的爭論,則從2021年底開始。在此期間,隆基綠能一直扮演著低調者的角色,甚至對于此前已經形成焦點的兩大技術TOPCon和HJT,該公司從未表明押注哪一方,更多的表態則是“都有儲備”。
可實際上,隆基綠能對于BC技術的關注也并非無跡可尋。在2022年11月份,該公司曾官宣一款組件新品,采用的便是HPBC技術。且今年5月份,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在SNEC展會期間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下一代技術仍然會是一種復合技術,“從目前的趨勢上看,在地面電站上,N型TOPCon在接下來兩三年內會成為主要技術方向。而在分布式電站上,背接電池,即BC電池技術會占據著這個市場的主導地位。”
如果說彼時鐘寶申的觀點還稍顯克制,那么幾個月后,其在隆基綠能業績交流會上的最新觀點可謂直接“點燃”了戰火:“關于TOPCon技術,我們還是堅持認為是過渡產品的觀點”;“(TOPCon技術)或出現未賺錢就過剩的現象”;“接下來的5至6年,BC電池會是晶硅電池的絕對主流,包括雙面和單面電池,現在技術路線的發展方向都指向了BC電池”。
不可否認的是,即便光伏電池龍頭愛旭股份(600732.SH)一直是BC技術的忠實粉絲并堅定推進該技術的商業化,但在隆基綠能表態之前,BC技術一直被視作“小眾路線”。析其原因,在于其產能規模遠不及TOPCon和HJT。
尤其是TOPCon的產能,在過去兩年,該技術成為無論是頭部企業還是跨界公司快速布局N型產能的優先選擇。有機構統計,目前僅N型TOPCon的規劃產能已經超過1000GW。截至2023年底,N型TOPCon電池名義產能將超過400GW。頭部一體化企業是TOPCon產能增加的有力推動者,截至2023年底,晶科能源、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阿特斯(688472.SH)以及隆基綠能TOPCon產能合計將超過300GW。
相較于TOPCon龐大的陣營,BC技術的確屬于“小眾勢力”。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公開表態有BC技術儲備的公司包括隆基綠能、愛旭股份、黃河水電、通威股份(600438.SH)、TCL中環(002129.SZ)、天合光能、鈞達股份(002865.SZ)、晶澳科技以及橫店東磁(002506.SZ)等公司。但實際上已經形成規模化產能或產能規劃的公司并不多,以隆基綠能和愛旭股份為主,兩家公司合計約55GW。
不難看出,從產能規模上看,BC技術目前甚至還不如HJT技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以華晟新能源、東方日升(300118.SZ)、明陽智能(601615.SH)、寶馨科技(002514.SZ)等為代表的40多家公司布局HJT產線,規劃產能超過600GW。此外,據SMM測算,截至2023年底,國內HJT名義產能將超過66GW。
產能規模上的劣勢,正是對“BC技術將成為絕對主流”這一觀點的質疑原因之一。但相對應地,TOPCon產能的過快增長亦是BC陣營看不到其投資價值的理由。“明年大概會有400至500GW的產能投向市場,目前TOPCon的投資收益率還落后于PERC,有這么大的產能投進去,如果很快進入到相對過剩的狀態,實現投資收益的壓力非常大。”鐘寶申認為。
“從光伏的第一性原理,即度電成本來看,BC比目前的任何技術都更有優勢,這是毫無疑問的。”愛旭股份董事長陳剛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9月,愛旭股份的ABC電池物料成本已經與TOPCon組件基本達到一致水平,隨著技術不斷成熟,物料成本會越來越低。
不過,TOPCon陣營亦給予了回擊。“我們堅定認為,TOPCon在過去一兩年、現在、未來三到五年依然是主流的路線。”晶科能源CTO金浩在日前的一場公開交流會上拋出了三個理由:第一,包括TOPCon、BC在內,其單晶結構的效率天花板都能超過28%;第二,誰更能夠在低成本的情況下產業化,從成本來講,TOPCon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到五年依然具有絕對領先優勢;第三,TOPCon(量產設備)實現難度相對比較低,BC不僅成本高位,而且實現難度更高。
中來股份(300393.SZ)總裁林建偉9月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表示,“BC技術是個好技術,但5至6年內能取代TOPCon成為絕對主流這種預測,有些過于樂觀。雖然BC組件在效率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在產品美觀性上相對于TOPCon和HJT,有一定優勢,但其在雙面率和技術專利等方面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還有待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晶科能源在近期的一場調研活動中也從側面回應了市場對于TOPCon產能過快增長帶來過剩的質疑,“從目前市場招投標進程和體量來看,TOPCon市占率提升較快,但產能投產和有效產能達產仍需要大量技術累積和爬坡周期。”
光伏電池技術的“詩與遠方”
隆基綠能力挺BC技術,使得此前TOPCon與HJT爭奪誰是主流的競爭格局,演變為“三國殺”。
當然,目前討論的光伏電池的未來技術并不止于TOPCon、HJT和BC,除去晶硅電池外,鈣鈦礦技術亦被業內追逐。甚至,與該技術的結合也被HJT生態圈視作未來的新突破——9月22日,邁為股份(300751.SZ)在路演活動中表示,“公司認為異質結與鈣鈦礦疊層電池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主賽道。異質結與鈣鈦礦電池有良好的匹配性:異質結作為底電池可以充分發揮其開壓高的優點;大部分異質結的鍍膜設備、低溫漿料都能用在異質結鈣鈦礦疊層上;現有的世界紀錄以及相關研究都是基于異質結作為底電池。”
加快產業化進程的推進,是目前主要光伏電池技術陣營率先考慮的問題,這遠比“輿論戰”更重要。
以HJT為例,2022年該技術與TOPCon路線形成“對攻”之勢時,其降本速度是影響這一技術規模化布局不及TOPCon的主要原因。不過,在近期舉辦的“HJT疊層技術峰會”上,HJT降本提速的好消息傳來。
明陽智能、東方日升、華晟新能源、晉能科技等多家異質結企業相關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減銀、減柵、減薄和增效等方面,今年HJT技術的產業化進展已經符合業內預期。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TOPCon、HJT以及BC技術之間爭論不斷,但技術與技術之間并非“水火不容”。
以BC技術為例,晶科能源在否定其會成為絕對主流的觀點時,仍然給予了其作為平臺技術的價值。“BC是平臺化的產品,基于TOPCon的TBC,在新型技術路線上,我們發現它對設備的應用和BC高度一致。”金浩認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作為TOPCon陣營的主力一員,鈞達股份(002865.SZ)則認可“多重BC技術并行或將成為趨勢”。
在9月份的一場投資者交流活動中,鈞達股份認為,“BC作為平臺技術,無排他性,BC類電池包括IBC、TBC、PBC、HPBC等,TOPCon針對單面市場經過工藝優化升級即為TBC,HJT技術與BC結合即為HBC,但均為N型技術。”
該公司進一步表示,“其在TOPCon基礎上經過工藝優化升級后的TBC產品,已完成實驗線的研究。另外,公司滁州、淮安基地廠房預留了升級空間,未來TOPCon產線可以升級為TBC產線。”
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文忠在9月份的一場直播中曾糾正業內對于光伏電池新技術討論的誤區。他認為,BC技術是PERC、TOPCon、HJT乃至疊層后面的高級版。“什么叫高級版?并不是PERC的BC電池比TOPCon高級。而是PERC的BC電池技術,應該是比PERC高級。TOPCon的BC技術,TBC技術應該比TOPCon高級,是Pro版。HJT的HBC電池技術比HJT高級,它們相對是有可比性的,但是相互之間是沒有可比性的,因為完全是不同的技術路線。”
在沈文忠看來,未來技術路線應該是2至3種差異化技術共存的場景,即BC技術和正常結構的技術長期平衡共存。“BC技術占30%至40%的市場份額,其他結構TOPCon、PERC、HJT共占60%至70%。”
這也是目前部分券商機構秉持的觀點。中金公司在9月份發布的研報中指出,“本輪電池技術迭代正在加速,且較過去更多元化,即由單一PERC走向TOPCon、HJT、XBC等多條技術路線百花齊放。”
如今,光伏市場的持續擴容必然伴隨著技術的創新。經歷了產能快速擴張以及資本兇猛涌入的蜜月期后,當下國內光伏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的“廝殺”。
而在新一輪周期中,光伏企業更要意識到回歸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這才是技術之爭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