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市場動態中提到了關于西方啟動制裁之后俄羅斯鉆石銷量不減反增的消息,這個新聞在最近的48小時內被多家西方媒體轉載,并紛紛敦促歐洲方面趁著俄烏沖突爆發一周年之際針對俄羅斯鉆石采取更嚴厲的制裁措施。
今天看到一篇格里亞諾夫(Sergei Goryainov)撰寫的分析文章,闡述了制裁政策將更多消費者導向培育鉆石的可能性。文章以德克羅(比利時首相)關于“俄羅斯鉆石是血鉆”的態度開始,講述了天然鉆石行業在布爾戰爭(Boer War)、前蘇聯囚犯勞工、納粹德國軍事科技發展等歷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并表示:“現在,全世界1/3的鉆石是來自俄羅斯的‘血鉆’。”
文章認為,這種態勢有可能被某些社交媒體利用,誘導消費者離開天然鉆石,并轉向“未參與上述事件的”培育鉆石。
確實,此類觀點已經在部分社交媒體相繼出現,并逐漸演變成類似“天然鉆石是丑陋的騙局,培育鉆石才符合道德”的觀點。
我認為上述說法比較偏激,且不太公平,因為它無視天然鉆石行業正在為可持續發展所做的努力,而是借“血鉆”這個字眼嘩眾取寵。
另外,制裁俄羅斯鉆石有政治傾向之嫌,且不為印度、阿聯酋等中游國家接受,金伯利進程目前也沒有將其列入沖突鉆石范疇,因此上述媒體宣傳內容的道德基礎并不穩固。
更重要的一點是,不少終端零售商正同時銷售兩類鉆石,且有相當一部分還在做著產品測試。他們兢兢業業,為的只是向消費者提供適合的產品。如果借“血鉆”之名打擊天然鉆石的道德屬性,那么不但這些零售商的名譽會受損,而且還會降低消費者對鉆石行業的信任。
需要理解的是,作為生活在快節奏社會中的群體,大部分消費者更樂于接受一個簡短的、碎片化的信息,而不是一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碎片化信息的風險,在于其發酵時產生的副作用。天然鉆石依舊占據絕大部分的市場,如果引發部分消費者對天然鉆石的反感,就容易形成更多人對整個鉆石行業的片面理解和沖動行為。對于培育鉆石行業而言,不但會同樣面臨遭受打擊的風險,而且會丟掉很多潛在的零售商資源,由此減小本應具備的市場潛力。
所謂唇亡齒寒,就是這個道理。媒體可以炒作制裁俄羅斯鉆石的事情,也可以摘取一兩句來自某個國家領導的表態,甚至可以展開討論道德問題,但如果將其作為工具,誘導消費者“打擊一個,捧起另一個”,那是不妥的,甚至是比較危險的。
和諧發展是共榮之道,打嘴仗要有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