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元素擁有一個大家庭,有眾多同素異構體。雖然都由碳原子構成,但通過不同排列方式,能夠形成多種晶體結構。碳原子通過不同軌道雜化方式,形成石墨、金剛石等具有不同性質和應用的碳基晶體;sp2雜化的碳原子通過維度、曲率等變化,可形成富勒烯、納米碳管和石墨烯等碳基納米結構,體現出獨特性質,有關碳元素構成的不同晶體我們之前也介紹過很多。
1月12日,《自然》雜志上刊登了一種新型人工碳晶體的文章,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又有新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彥武教授團隊發表題為“Long-Range Ordered Porous Carbons Produced from C60”的研究論文,報道了通過對富勒烯C60分子晶體進行電荷注入,在常壓條件下構建了C60聚合物晶體以及長程有序多孔碳晶體,并實現了其克量級制備。
中國科大朱彥武教授(一排中)研究團隊部分成員合影
朱彥武團隊長期致力于發展新型碳材料的規模化制備技術。早在2011年,朱教授就找到了一種用化學“活化”的方式“激活”石墨烯,成功地將石墨烯片層重構成為兼具高比表面積、高電導率和負曲率結構的“活化石墨烯”,作為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表現出優異性能,該研究成果曾發表在《科學》上。
在此次研究中,朱彥武團隊創造性地使用氮化鋰對富勒烯C60分子晶體進行電荷注入,并在溫和溫度下進行熱處理,最終得到大量的C60聚合物晶體以及長程有序多孔碳晶體。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實現了上述材料的克量級制備,系統表征了其微觀結構、譜學特征、結構衍化和電學性質;發展了電荷注入方法輔助實現C60分子間界面的原子級精度調控,為新型碳基晶體結構構建、性質研究及應用探索提供了新的視野,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拼樂高”式的制備技術。
圖1.形貌和結構表征
團隊研究發現,將氮化鋰(a-Li3N)和石墨接觸時,其部分電子會轉移至石墨的π電子云,導致石墨層間距異常增大、層間滑移能壘降低,從而使得3R相(ABC堆疊)石墨可在比此前報道低得多的溫度下轉變為2H相(AB堆疊)(Nano Lett. 2021, 21, 5648)。
圖2.微觀結構表征
朱教授介紹,“這里的長程有序多孔碳晶體,微觀上具有多孔特征但完整保留了晶體的宏觀周期性,是一類新的人工碳晶體,未來可能在能量存儲、離子篩分、負載催化等領域具有潛在應用。電荷注入技術為構建這類碳基晶體材料提供了一種拼‘樂高’式的制備技術,有望成為在原子級精度上調控晶體結構的新手段。” “如果我們可以在一個晶體結構中引入納米單元,例如用富勒烯、石墨烯等作為基本結構單元代替普通晶體中的原子,像搭積木一樣‘搭建’出新型碳材料,可能會發掘更多新奇性質,發揮更大應用潛力。”
朱教授表示,“接下來,我們將系統地研究長程有序多孔碳基晶體的性質,期望通過精細調節實驗參數進一步調控晶體的原子級結構特征,探索更多的性質和應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飛特任副研究員(實驗)、倪堃特任副研究員(理論)、東南大學徐濤副教授(球差電鏡表征)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Rodney. S. Ruoff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彥武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獲得了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經費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