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至26日,世界經濟論壇2018年年會在瑞士達沃斯舉行。本屆達沃斯論壇的主題是:“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運”,這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1月18日在日內瓦萬國宮主旨演講的回響和延續。1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在達沃斯發表特別致辭,解讀中國的經濟政策。以劉鶴演講為代表的“中國聲音”成為了本次達沃斯論壇的核心看點之一。
2018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出席并就“中國的經濟政策”作特別致辭。在致辭中,劉鶴介紹了中共十九大報告的主要精神以及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政策。
劉鶴表示,中共十九大確立了以習近平主席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中國發展的行動指南,確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到2050年分兩步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明確了未來幾年中國的經濟政策方向。
劉鶴提出,中共十九大報告是一份透明度很高的施政綱領,里面提的每件事都是向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都必須要做到。而做到這些事,將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劉鶴表示,中國未來幾年經濟政策的頂層設計,是圍繞上述目標而制定的,關鍵就是要實施好“一個總要求”“一條主線”和“三大攻堅戰”。
對此,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攻關期“三大攻堅戰”,這些事情比簡單地提高速度難度更大,更需要有所作為,做成了也會有更大的成就感。
此外,劉鶴透露,“我們要繼續推動全面對外開放,加強與國際經貿規則對接,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創造有吸引力的國內投資環境。我們堅信,開放包容的制度安排、要素有序自由流動是經濟長期增長的必要條件。”
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根據十九大報告,“一個總要求”就是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劉鶴進一步解釋,今后幾年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結構政策、改革政策、社會政策都將圍繞這個總要求展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正處于從人均收入8000多美元向1萬美元、進而向更高水平邁進的歷史階段。在這種情況下,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涵,就是從總量擴張向結構優化轉變,就是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劉世錦分析,從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歷史看,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符合規律,也有國際經驗可以借鑒。這種轉換并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但機遇期的內涵出現重大變化。如果說以前主要是“鋪攤子”,以后則主要是“上臺階”。
“這是在開放狀態下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將為諸多新產業的發展創造巨大的空間,比如與消費升級相關的制造業和服務業,與新型城市化相關的節能建筑、智能交通、新能源等諸多綠色低碳產業,這些不僅為中國,而且為全球企業創造著新機會。當然,實際關聯的產業遠遠不止這些,因為這是整個經濟體系現代化的過程。”劉鶴表示。
劉鶴認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已經發生。中國經濟內需穩步擴大,目前中國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8.8%,比5年前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0%,比5年前提高了5個多百分點。過去5年,又有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市民,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2%,比五年前提高了近6個百分點。同時,能耗強度已經下降23.9%。
根據十九大報告,“一條主線”,就是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給體需要及時調整。因此,通過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是我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
劉鶴解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階段性重點是“三去一降一補”,就是在生產過剩的領域“去產能”,在房地產領域去掉多余的庫存,降低過高的杠桿率,在全社會降低成本,在整個經濟結構中補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制度性短板,全面提升供給體系的適應力和創新性。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中國已減少鋼鐵產能超過1.15億噸,取締1.4億噸“地條鋼”產能,減少煤炭產能超過5億噸。
為此,劉鶴強調,“我們通過市場出清調整了供求關系,帶動了部分領域的價格回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在2016年出現了由降轉升的拐點,這件事已經產生全球的正面外溢效應。這項工作,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做下去。”
補齊三個最突出的短板
根據十九大報告,“三大攻堅戰”,就是中國決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
劉鶴解釋,按照“木桶原理”,“三大攻堅戰”就是補齊我們發展中的三個最突出的短板,從而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一,繼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在中國經濟面臨的各類風險中,金融風險尤為突出。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針對影子銀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突出問題,爭取在未來3年左右時間,使宏觀杠桿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結構適應性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系統性風險得到有效防范,經濟體系良性循環水平上升。
第二,繼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大規模減少貧困人口。未來三年,中國的任務是基本消滅絕對貧困,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今年,中國將減少1000萬絕對貧困人口,其中包括實現易地搬遷減貧的280萬人。
第三,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未來三年,中國將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資源消耗強度降低,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事實上,中國所做的這件事,就是在采取具體行動信守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落實好《巴黎協定》。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把這件事做下去,也希望和國際社會全面加強合作。
中國環科院研究院柴發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7年的任務圓滿完成,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這堅定了我們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信心。
進一步加強改革開放
劉鶴透露,“我們要繼續推動全面對外開放,加強與國際經貿規則對接,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創造有吸引力的國內投資環境。”
在問答環節,劉鶴透露,中國政府正準備在兩個方面進一步擴大開放:第一是落實習近平主席在去年達沃斯講話中做出的承諾和回國以后做出的對外開放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第二是準備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候,推出新的改革開放舉措。
針對第一方面,劉鶴介紹,習近平主席所做的決策將主要集中在金融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對外開放、保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擴大進口這四個方面。
劉鶴解釋,“我們已經承諾在中國的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擴大開放。我所了解的情況是很多外國朋友問你做了這么多承諾什么時候能夠落實?我想負責任的說我們一定在今年一一加以落實,如果能夠早一點更好。”
劉鶴介紹,中國準備在今年年底在上海舉辦第一次進口博覽會。現在已經有120多個國家表示愿意參加,希望借這個機會擴大進口,實現中國貿易的經常項目的平衡,同時也給更多國家提供機會。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劉鶴表示,“我們看到改革開放創造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所以這個日子要隆重的紀念。與此同時,最好的紀念方法就是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開放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