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6日,2017世界石墨烯創新大會在常州召開。江蘇省政協副主席閻立在致辭時表示,要把石墨烯產業打造成為江蘇轉型創新的新亮點。由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的《2016-2017中國石墨烯發...
7月6日,2017世界石墨烯創新大會在常州召開。江蘇省政協副主席閻立在致辭時表示,要把石墨烯產業打造成為江蘇轉型創新的新亮點。由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的《2016-2017中國石墨烯發展年度報告》(下稱《年報》)顯示,自2016年以來,中國石墨烯企業爆發式增長,年度新增企業超過700家,其中研發類企業占比約43%。
不過,目前中國石墨烯產業仍處在概念導入期、產業化突破的初期階段,由于制備技術還不成熟,只有一些對石墨烯質量要求不高的產品實現商品化,尚未有革命性產品問世。
事實上,這是當前各地政府轉型中追求高新技術所普遍遇到的問題之一,在這個時候,政府如何創新?
常州市委書記費高云在大會致辭中表示,政府要想辦法為企業低成本量產產品提供幫助,要有耐心,并根據實踐將出臺更加精準的產業扶持政策,推動向產業的中高端應用、大規模量產方向邁進,爭取更多的應用。

《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2月,全國擁有石墨烯技術專利、從事相關制備、銷售、應用、投資、檢測、技術服務的企業數量共達2059家,其中擁有石墨烯實際業務收入的企業數量為533家,占比僅為25.89%。
從全國各地石墨烯產業發展情況看,石墨烯企業數量排名前三位的省(市)分別為江蘇省、廣東省和山東省,基本形成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魯區域為聚合區,多地分布式發展的石墨烯產業格局。
其中,長三角地區具備產業鏈較為完善的地區,而江蘇在該領域申請技術專利位居全國第一;珠三角地區下游應用市場開拓較為迅速,形成了以石墨烯生產、設備制造為依托,重點突破新能源、大健康、電加熱、復合材料等應用領域的產業發展模式;而華北地區以北京為核心,成立石墨烯技術創新平臺和產業聯盟。
但從企業規模來看,以小型、初創型企業為主,中型、大型企業數量相對較少;在產業鏈上,技術服務、應用、制備和投資類企業分別占比為16%、10%、7%和4%,其中檢測企業數量僅有9家,占比僅為0.4%。
有企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東北地區的石墨烯產業起步較晚,但擁有優質豐富的石墨資源,非常看好其產業前景,“有的龍頭企業已開始布局。”
5-10年迎來成熟期
《年報》指出,2016年全球石墨烯市場規模為755萬美元,相較2015年提升419萬美元,近三年年均增速達到61%。在中國,2016年石墨烯市場總體規模突破40億元,達到了2015年的10倍。預計到2025年,全球石墨烯市場規模將有望達到21.03億美元。
中國石墨烯產業奠基人、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名譽院長馮冠平認為,再有5-10年的發展,石墨烯產業將實現制備技術成熟化,終端產品產業化,石墨烯超級電容、觸摸屏、電子器件、導電電極等產品的下游需求也將達到峰值。
與歐美相比,中國石墨烯產業在應用研究上集中于添加劑使用、導電導熱等相對低端的領域,在傳感器、芯片、儲能等中高端領域的關鍵技術仍未獲得重大突破。
諸多受訪人士認為,導致石墨烯較難實現量產的原因在于“制備技術局限”。諾獎得主唐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教授在接受包括本報記者在內的采訪時表示,“石墨烯的特性可以滿足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在很多領域都有了新的發現,但關鍵在于如何控制以及用不同的技術和工藝進行處理”。他建議,政府和市場都應該用更開放的手法,積極推廣支持應用。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作為較早布局石墨烯產業的常州武進區,計劃用5年時間、投入25億元,促使更多石墨烯前沿技術在這里孵化轉化。
馮冠平表示,近5年來,各級政府的投入不超過20億元,其中10億元主要投在基礎研究上,其他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民間投資,但總數也不超過30億元,“這種投資強度對一種新型材料的研發、應用及產業化是不夠的,更何況這是一種戰略性新興材料。”
《年報》也認為,在高新技術領域,由于資金投入量大、產業周期長、盈利模式不明晰,但終端產品生產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國家的資金投入、統籌規劃和全面布局。
所以,常州推動石墨烯產業著重瞄準了“央企”。本次大會期間,常州的多個開發區和企業與13家央企進行了對接,試圖借助央企的技術優勢、資金優勢、市場優勢與石墨烯企業的專業領域優勢更好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