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201
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 “中國制造2025”亦成為今年兩會熱議的高頻詞。兩會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接受媒體集體采訪時強調: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件大事。

“中國制造2025”是個什么概念?
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這場變革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建立在物聯網和務(服務)聯網基礎上,同時疊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發的新一輪變革,將給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帶來深刻影響。我國雖然已是制造業大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確實大而不強,主要制約因素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質量問題突出;資源利用效率偏低,能耗比較高,污染比較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大多數產業尚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
制造業是我國的產業優勢,“中國制造”是制造業的名片。但僅有優勢還不夠,還要讓優勢成為“強勢”,這就需要打造“中國制造”的升級版。因此,“中國制造2025”由百余名院士專家著手制定,為中國制造業未來10年設計頂層規劃和路線圖,通過努力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旨在讓中國制造業朝著創新化、智能化方向邁進,力爭在2025年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
其主要內容有四大轉變、一條主線、八項戰略對策:
四大轉變
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
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
四是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一條主線
以體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主線。
八項戰略對策
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制造基礎;提升產品質量;推行綠色制造;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
“中國制造2025”目標
2025年前,大力支持對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休戚相關的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與船舶、汽車、節能環保等戰略必爭產業優先發展;選擇與國際先進水平已較為接近的航天裝備、通信網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優勢產業,進行重點突破。
磨料磨具行業發展策略
在“三期疊加”的大環境下,投資放緩、外需不振、企業效益下滑等種種壓力客觀存在,社會上難免存在各種各樣的擔憂,輿論上也出現了對中國經濟的“唱空”聲音, 磨料磨具企業“轉型焦慮”不在少數。然而,磨料磨具作為機床工具重要組成部分,其工業基礎地位不可動搖。從“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我們應當看到磨料磨具行業發展的機遇,市場是巨大的。如何抓住機遇,占領市場是擺在每個磨料磨具行業者面前的一個不得不思索的問題。凡事預測立,不預測費。蛋糕是有的,這就要看我們的刀利不利,快不快。
1.調整產業結構
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期疊加”矛盾,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企業在推動自身發展中不可再任性,要有韌性;必須要在穩增長中優化結構,既要穩住企業正常運營,為調結構轉方式創造有利條件;又要調整結構,夯實穩增長的基礎。企業要增加研發投入,實現產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轉變,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大精細化管理力度,摒棄粗放式生產,采用先進工藝和智能裝備,加強質量、品牌建設,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實現服務理念由向客戶提供傳統產品到提供一整套服務解決方案的轉變。
企業在調結構促轉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陣痛”,特別是行業準入的制定實施不可避免的觸動了企業的利益,但是為了企業的長遠利益,為了市場的公平有序,為了行業的健康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勢在必行,“疼痛”可能還會加深。
2. 創新驅動 全員創新
創新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競爭力,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只會陷入“引進模仿——落后——再引進模仿——再落后”的惡性循環。創新不僅僅是指新產品的研發,它包含了制度的創新、管理的創新、生產工藝工裝的創新、產品的創新、服務理念的創新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等等。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特意強調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那么磨料磨具企業在創新中也應當提倡“全員創新”,創新僅僅靠上層管理者、研發部門是不夠的。員工是創新的主體,創新創造的關鍵在于人,企業應當勇于自我革命,給全體員工留足空間,為公平競爭搭好舞臺,以體制創新推動全面創新, 制定完善的企業獎勵制度,使創新人才充分分享成果受益。如此,使“草根”創新蔚然成風、遍地開花,保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活力!
3. 人才為本
相信不少磨料磨具從業者能體會到,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藝,相同設備下,同一產品不同廠家的產品質量存在較大差異,就同一個廠家來說,同一生產線上不同工人生產的產品質量也可能參差不齊。歸根結底,人的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
我國磨料磨具企業不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是“有米”難尋“巧婦”。 企業需要科技研發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更需要能工巧匠、技能人才。而我國磨料磨具行業工人隊伍素質偏低。企業要想提高競爭力,打造名優品牌,必須加快培養和儲備一支技術嫻熟、手藝高超的人才隊伍。這就需要我們在輿論導向上和政策措施上,提高對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將人才隊伍建設納入企業發展規劃。發揮企業培養人才的責任主體作用,強化崗位培訓,促進員工崗位成才。發揮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訓作用,擴大培養規模,提高培養質量。
4.智能轉型 綠色制造
智能轉型是指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信息物理系統相結合的手段,實現人、機器、信息能夠互相連接,融為一體,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我國磨料磨具企業絕大多數處于勞動密集型的“規模化流水線”的工業2.0時代,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給企業的發展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智能制造轉型已迫在眉睫。以信息技術帶動制造業轉型,對制造業進行再調整和再布局,是目前國際打造智能制造的通用方法。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工業互聯網的概念,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
同時,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未來國際制造業將不再是傳統的資本、資源和勞動力競爭,而是碳生產率的競爭,節能減排將成為制造業升級的主導趨勢。世界形勢是: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正努力成為推行低碳經濟的先導力量,把持低碳經濟和技術標準的制定權,綠色標準、環境友好、低碳等技術性貿易壁壘會進一步抬高。提高中國磨料磨具的全球競爭力和在全球磨料磨具價值鏈中的地位,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綠色制造是必由之路,這也是中國磨料磨具發展的方向。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正在為此行動。近年來許多國家要求進口產品要進行綠色性認定,要有“綠色標志”。特別是有些國家以保護本國環境為由,制定了極為苛刻的產品環境指標來限制國際產品進入本國市場,即設置“綠色貿易壁壘”。綠色制造將為我國磨料磨具企業提高產品綠色性提供技術手段。
5.加大企業走出去步伐
要牢牢把握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紅利。一是2015年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自貿區建設將加速,我國對外開放的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給廣大企業帶來關稅降低、出行便利、市場拓展、旅游業繁榮發展等諸多實質利好。二是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企業將在海外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領域開發建設中擁有更多機會。三是中國企業乘著政策東風加快“走出去”的同時,也要注意防范風險,特別是要防范發展中國家長期存在的政治風險和社會風險。企業在走出去中應加大推進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的形成。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開拓的同時更要努力了解、研究相關國家的政策,包括政治經濟狀況、社會結構、法律法規以及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全面分析、評估、防范可能存在的風險,并做好相應預案,尤其是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和尊重他國的風俗習慣,要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穩扎穩打,切不可貪一時之利或因一處不慎而毀掉長遠發展。
我們既要搶抓這一輪發展的機遇,趁勢而上,同時,也要從企業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發展實際,分步實施,不能一蹴而就。在“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計劃下,我國磨料磨具行業必將大有文章可作。

更多磨料磨具行業資訊 掃描二維碼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