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是繼美國、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建立起來機床工業、制造業、工業化的強國。1889年,池貝鐵工廠的建造,標志著第一臺機床的誕生。以機床為主要工業,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了鋼鐵、汽...
日本,是繼美國、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建立起來機床工業、制造業、工業化的強國。1889年,池貝鐵工廠的建造,標志著第一臺機床的誕生。以機床為主要工業,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了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和核電工業。由于人才眾多、管理得當、質量達標還有最重要的擁有創新精神,最終突破了各種關鍵的技術基礎以及零件的配置,日本的機床技術幾乎一夜之間就成為了世界一流水平。

日本國際經濟學家長谷川慶太郎,曾經發表題為《中國的未來取決于日本》的文章說,“只要仔細分析中國的實態,我還是認為,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日本和美國手中。”
長谷川慶太郎的文章寫道,中國經濟發展受制于日本,主要因為兩點:一是日本企業能向中國提供中國產業不可缺少的高質量的產品;二是日本擁有優秀的技術實力和為確保技術優勢而對研究開發的巨大投資。
文章說,如今在中國空前的建筑熱潮中,建筑機械的年均使用時間高達3000小時,只有日本造的機械才能經得起如此消耗。中國生產汽車部件的機床年均工作時間也高達3500小時,只有日本生產的機床能保證連續5年性能不變。“沒有日本的機床,中國的汽車產業將寸步難行”。
文章還以鋼材為例說明中國對日本的依賴。日本生產的汽車用鋼板質量世界第一,不用這種鋼板的汽車就根本沒有銷路;“沒有日本鋼鐵的支持,中國的汽車廠家就沒法生存”;建筑用H鋼的對華出口價比日本國內高20%,但中方卻不得不買,“因為沒有這種鋼,中國的建筑公司就無法保障高層建筑骨架的安全”。
文章指出,據2011年統計,日本每年的專利出口1.1萬億日元。“那些沒有這些技術的國家,不購買日本的技術,就無法實現經濟增長”。
文章沒有用太多的筆墨來分析中國經濟對美國的依賴,只提到一點,即:占中國對美國出口80%的商品,都是打入中國的美國企業制造的;只要美國切斷中國對美國消費品出口渠道,那么中國就難以維持其經濟增長。
長谷川慶太郎預測:“中國對日本的依賴只會越來越加強而不會越來越削弱”。這就意味著“日本越來越有能力控制中國”。
長谷川慶太郎文章,震驚國人,令人氣憤,這些話聽來刺耳,但更應該值得我們警覺、深思和反省,我們是否應該反問:“我們泱泱大國的未來,怎么會掌握在日本和美國手里? ”
“高檔數控機床的自主化問題,扼住了中國的喉嚨。”
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檔數控機床的自主化問題,扼住了中國先進制造業的喉嚨。”比如,中國數控機床的高檔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仍然主要依靠進口。2012年國內高檔系統的自給率不到5%,約95%依賴進口,其中日本是主要的進口來源國,約占三分之一。
汽車從工廠的流水線開下來。那些用來加工零件、組裝汽車的各式各樣的巨大機器,就是機床。機床又稱工具機。馬克思曾說,工具機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起點。
2002年至今,中國連續十多年成為機床第一大消費國和第一大進口國,機床貿易逆差還有幾十億元。2009年世界還處在泡沫破滅后的驚慌中,中國卻連續贏得兩個“世界第一”。一是,汽車產量達到1370萬輛,這個“世界第一”通常被認為是步入工業大國的標志。二是,中國機床行業完成總產值4014億元,首次成為世界機床第一大生產國。
業界有這樣的說法,稱中國制造是“加工產品”,德國制造或日本制造,則被譽為“制造工廠”。言外之意,工業化水平的先進與落后,要看在機床這個工業“母機”的生產能力上,誰執牛耳?
幾年前,一位中國家電企業老總參觀完德國的機床廠后感慨:中國制造如同“食草動物”,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僅僅靠廉價的產品補貼世界;那些“制造工廠”的國家卻是“食肉動物”,吃進去鋼鐵,吐出來機器,人家是靠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設備占領世界。
一個巨大的悲劇是,中國工業雖然產能巨大,但事實上還不能“自己武裝自己”。
“機床數控系統和關鍵功能部件缺乏核心技術”
原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柏林介紹道:“高檔的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的進口對中國造成了制造業成本的增加,這無疑是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盈利水平,而且還涉及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整個機床產業鏈上,為了整機配套的數控系統以及功能部件的發明明顯落后了。”吳柏林表示就以上的解釋來看,中國在機床主機方面已經連續將近十年時間的高速發展,已經做到了令人矚目的強大進步,但是在細節方面,比如功能部件、數控系統等方面進步不是特別的明顯,這種落后的現狀直接影響了產業結構的嚴重缺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檔數控技術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以及可持續性。
機床產品有很大一部分的核心技術都是集中在數控系統和關鍵功能部件上,沒有自主的先進的功能部件和數控系統,可以說就是缺少核心的技術。而我們現在有的一些高檔的數控機床某種意義上成了西方高檔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的組合體,這也是造成自主品牌的高檔數控機床價格要高于進口品牌的最主要的原因,吳柏林指出,如果中國機床的產業結構要是在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將會嚴重制約數控機床產業的整體水平。
“沒有日本機床,中國真是連步槍都造不出來嗎?”
長谷川慶太郎的文章寫道,中國經濟發展受制于日本,主要因為兩點:一是日本企業能向中國提供中國產業不可缺少的高質量的產品;二是日本擁有優秀的技術實力和為確保技術優勢而對研究開發的巨大投資。
文章說,如今在中國空前的建筑熱潮中,建筑機械的年均使用時間高達3000小時,只有日本造的機械才能經得起如此消耗。中國生產汽車部件的機床年均工作時間也高達3500小時,只有日本生產的機床能保證連續5年性能不變。“沒有日本的機床,中國的汽車產業將寸步難行”。
文章還以鋼材為例說明中國對日本的依賴。日本生產的汽車用鋼板質量世界第一,不用這種鋼板的汽車就根本沒有銷路;“沒有日本鋼鐵的支持,中國的汽車廠家就沒法生存”;建筑用H鋼的對華出口價比日本國內高20%,但中方卻不得不買,“因為沒有這種鋼,中國的建筑公司就無法保障高層建筑骨架的安全”。
文章指出,據2011年統計,日本每年的專利出口1.1萬億日元。“那些沒有這些技術的國家,不購買日本的技術,就無法實現經濟增長”。
文章沒有用太多的筆墨來分析中國經濟對美國的依賴,只提到一點,即:占中國對美國出口80%的商品,都是打入中國的美國企業制造的;只要美國切斷中國對美國消費品出口渠道,那么中國就難以維持其經濟增長。
長谷川慶太郎預測:“中國對日本的依賴只會越來越加強而不會越來越削弱”。這就意味著“日本越來越有能力控制中國”。
長谷川慶太郎文章,震驚國人,令人氣憤,這些話聽來刺耳,但更應該值得我們警覺、深思和反省,我們是否應該反問:“我們泱泱大國的未來,怎么會掌握在日本和美國手里? ”
“高檔數控機床的自主化問題,扼住了中國的喉嚨。”
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檔數控機床的自主化問題,扼住了中國先進制造業的喉嚨。”比如,中國數控機床的高檔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仍然主要依靠進口。2012年國內高檔系統的自給率不到5%,約95%依賴進口,其中日本是主要的進口來源國,約占三分之一。
汽車從工廠的流水線開下來。那些用來加工零件、組裝汽車的各式各樣的巨大機器,就是機床。機床又稱工具機。馬克思曾說,工具機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起點。
2002年至今,中國連續十多年成為機床第一大消費國和第一大進口國,機床貿易逆差還有幾十億元。2009年世界還處在泡沫破滅后的驚慌中,中國卻連續贏得兩個“世界第一”。一是,汽車產量達到1370萬輛,這個“世界第一”通常被認為是步入工業大國的標志。二是,中國機床行業完成總產值4014億元,首次成為世界機床第一大生產國。
業界有這樣的說法,稱中國制造是“加工產品”,德國制造或日本制造,則被譽為“制造工廠”。言外之意,工業化水平的先進與落后,要看在機床這個工業“母機”的生產能力上,誰執牛耳?
幾年前,一位中國家電企業老總參觀完德國的機床廠后感慨:中國制造如同“食草動物”,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僅僅靠廉價的產品補貼世界;那些“制造工廠”的國家卻是“食肉動物”,吃進去鋼鐵,吐出來機器,人家是靠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設備占領世界。
一個巨大的悲劇是,中國工業雖然產能巨大,但事實上還不能“自己武裝自己”。
“機床數控系統和關鍵功能部件缺乏核心技術”
原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柏林介紹道:“高檔的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的進口對中國造成了制造業成本的增加,這無疑是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盈利水平,而且還涉及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整個機床產業鏈上,為了整機配套的數控系統以及功能部件的發明明顯落后了。”吳柏林表示就以上的解釋來看,中國在機床主機方面已經連續將近十年時間的高速發展,已經做到了令人矚目的強大進步,但是在細節方面,比如功能部件、數控系統等方面進步不是特別的明顯,這種落后的現狀直接影響了產業結構的嚴重缺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檔數控技術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以及可持續性。
機床產品有很大一部分的核心技術都是集中在數控系統和關鍵功能部件上,沒有自主的先進的功能部件和數控系統,可以說就是缺少核心的技術。而我們現在有的一些高檔的數控機床某種意義上成了西方高檔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的組合體,這也是造成自主品牌的高檔數控機床價格要高于進口品牌的最主要的原因,吳柏林指出,如果中國機床的產業結構要是在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將會嚴重制約數控機床產業的整體水平。
“沒有日本機床,中國真是連步槍都造不出來嗎?”

網上有一些人宣揚一種論調,說中國離開日本高精度的機床就造不出槍械來,軍事評論員谷火平感覺這種論調不是別有用心,就是對軍械知識一無所知的小白。
中國生產風靡大江南北、在中國得到廣泛運用的“漢陽造”的時候,沒有日本的高精度機床吧?張之洞創辦的漢陽兵工廠從1896年就開始生產“漢陽造”,1899年江南制造局也開始生產“漢陽造”步槍,一直到1944年,“漢陽造”步槍在中國前后生產了將近50年,為當時中國生產時間最長的一種輕武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國家投入了很大力量,支持發展兵器工業,改造和新建了兵工廠,建立了兵器工業基礎設施;設置兵器專業高等院校,培養專業人才;設置了研究機構,開展專題研究。經過長期的努力,使我國步槍得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了起來。至今,我國已經有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5.8毫米槍族,表明我國步槍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在這漫長的歷史階段中,中國和日本連外交關系都沒有建立,想要得到日本的高精度機床就更是癡人說夢了,難道在這個漫長的時期內我們中國人都是在用燒火棍來保衛自己的國家嗎?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的高精度機床卻是我們發展先進武器裝備很想得到的東西。據軍事評論員谷火平介紹,日本的古野(FURUNO)、日本光電(KODEN)等產品控制了我國船用導航雷達很大市場份額,幾乎人人都用,甚至在中國潛艇上也能看到這些日本產品的影子。這是因為目前國內元器件相比日本仍有比較大的差距,使用壽命和效果都要略遜一籌。
軍事評論員谷火平介紹,這一點在高精度數控機床方面表現的更為明顯,雖然當前我國數控機床正處于快速提升階段,近幾年為航空、航天、汽車、船舶和發電設備等制造領域研發的高端數控機床品種已達100余種,有一些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整體來看與國外先進機床制造企業相比特別是與德國和日本技術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015年,我國高端數控機床廠商中前十位企業中有四家日本企業即馬扎克Mazak、天田株式會社、日本FANUC和大隈Okuma,排名還都比較靠前。
今天的中國,已不是50年前的中國,也不是20年前的中國。我們已經有了相當不錯的物質、技術和財力基礎,只要再有自力自強的精神,拿出當年研制“兩彈一星”和前不久“神舟飛船”上天的勁頭,相信很多難題都可以攻克。
中國生產風靡大江南北、在中國得到廣泛運用的“漢陽造”的時候,沒有日本的高精度機床吧?張之洞創辦的漢陽兵工廠從1896年就開始生產“漢陽造”,1899年江南制造局也開始生產“漢陽造”步槍,一直到1944年,“漢陽造”步槍在中國前后生產了將近50年,為當時中國生產時間最長的一種輕武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國家投入了很大力量,支持發展兵器工業,改造和新建了兵工廠,建立了兵器工業基礎設施;設置兵器專業高等院校,培養專業人才;設置了研究機構,開展專題研究。經過長期的努力,使我國步槍得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了起來。至今,我國已經有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5.8毫米槍族,表明我國步槍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在這漫長的歷史階段中,中國和日本連外交關系都沒有建立,想要得到日本的高精度機床就更是癡人說夢了,難道在這個漫長的時期內我們中國人都是在用燒火棍來保衛自己的國家嗎?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的高精度機床卻是我們發展先進武器裝備很想得到的東西。據軍事評論員谷火平介紹,日本的古野(FURUNO)、日本光電(KODEN)等產品控制了我國船用導航雷達很大市場份額,幾乎人人都用,甚至在中國潛艇上也能看到這些日本產品的影子。這是因為目前國內元器件相比日本仍有比較大的差距,使用壽命和效果都要略遜一籌。
軍事評論員谷火平介紹,這一點在高精度數控機床方面表現的更為明顯,雖然當前我國數控機床正處于快速提升階段,近幾年為航空、航天、汽車、船舶和發電設備等制造領域研發的高端數控機床品種已達100余種,有一些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整體來看與國外先進機床制造企業相比特別是與德國和日本技術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015年,我國高端數控機床廠商中前十位企業中有四家日本企業即馬扎克Mazak、天田株式會社、日本FANUC和大隈Okuma,排名還都比較靠前。
今天的中國,已不是50年前的中國,也不是20年前的中國。我們已經有了相當不錯的物質、技術和財力基礎,只要再有自力自強的精神,拿出當年研制“兩彈一星”和前不久“神舟飛船”上天的勁頭,相信很多難題都可以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