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Trump)揚言要對中國產品施加懲罰性關稅,這讓整個貿易圈惴惴不安。與此同時,中國自身的貿易保護形式──補助和補貼在工業利潤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可能也...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揚言要對中國產品施加懲罰性關稅,這讓整個貿易圈惴惴不安。與此同時,中國自身的貿易保護形式──補助和補貼在工業利潤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可能也只會讓緊張氣氛進一步升溫。巨額政府補貼在中國公司的營運利潤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國企和私企都是如此,這已不是秘密。根據Wind資訊(Wind Info)的分析,上市非金融公司的利潤中有將近14%要歸功于政府的支持。而六年前的比例還不足5%。即便是私企(許多都有政府股東),也有11%的利潤得益于此。
雖然特朗普的矛頭指向人民幣匯率,但補貼是政府可用來推低出口產品價格的另一種手段。如果補貼足夠大,甚至可以減輕潛在關稅上調的負面影響。
政府補貼以多種形式存在,包括全額現金補助、退稅、地方政府援助和出口商扶持政策。推動這種扶持需求的是,在中國,當一家公司連續四年虧損時,這家公司將從證券交易所下市。而差不多10%的上市省級國有企業都依靠政府補貼來保持盈利。
蓬勃發展的行業也同樣受益。在中國汽車行業,自2010年以來政府補貼每年增長50%。對于主要汽車制造商吉利汽車(Geely)來說,過去五年政府補貼和津貼在毛利潤中的占比平均為19%。依靠政府補貼來保持盈利的公司中,前三名都在汽車行業。中國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
根據清華大學研究員郝瀚與他人合著的一篇論文,在沒有政府扶持的情況下,電動車電池生產等關鍵技術在短期內是不可能投入實際使用的。建造電池的資金中有50%以上來自政府補貼。同時,機械等行業已出現利潤大幅增長的情況,雖然近幾個月比較基數較低。政府補貼在這些行業占到利潤的30%。
政府激勵措施并不局限于中國。美國也有稅收優惠舉措及其他激勵措施。全球跨國公司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許多激勵措施通過鼓勵消費的計劃實現。而中國政府的補貼更多在供應端實施。
英國學者Edward Lee、Martin Walker和Cheng Zeng在2014年的論文中稱,中國政府的補貼和扶持政策扭曲了價值,給受補貼者帶來了優勢。理論上只有擁有好項目的公司才可以獲得補貼。而現實是補貼也會幫助弱者。中國山水水泥(China Shanshui Cement)和中國雨潤食品(China Yurun Food)曾接受中國政府大量補貼,但這兩家公司的子公司今年出現了債務違約。
中國政府曾探討過改革國家干預方式的問題,以將補貼市場化,更多的對市場機制作出回應,而不再是單純發放現金。但中國幾乎沒有談論過減少國家干預的問題。如果特朗普兌現承諾、更關注美國國內問題,中國政府可能繼續以過去同樣的方式幫助中國公司,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