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開啟了河南省高等教育發展由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新征程。
近年來,河南省高等教育發展呈現出顯著的規模效應,1998年擴招以來,全省普通高校由51所增加到120所,在校生人數由14.64萬猛增到150萬。在面對越來越寬泛的高等教育門檻兒時,許多考生開始“挑肥揀瘦”,2012年部分本科學校降分錄取,專科錄取僅完成原定計劃的75.4%。這為河南省高等教育如何實現“華麗轉型”敲響了警鐘。省教育廳廳長王艷玲說,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河南省高校數量、招生規模將保持相對穩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質量、上水平。
在高校建設中,學科是龍頭,專業是基礎。根據河南省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重點和特色學科專業建設的意見》,河南省將按照“扶需、扶特、扶優”的原則,啟動實施“重點和特色學科專業提升計劃”。
“十二五”期間,河南要構建一批支撐我省產業發展的重點和特色學科專業群,形成與中原經濟區建設相適應、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優質高等教育需求、具有鮮明河南地域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
磨料磨具及超硬材料、糧油食品一直是河南工業大學的特色優勢學科。學校積極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在糧食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糧食機械、超硬材料及磨料磨具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優秀成果,有力地推動了行業技術進步,產生了顯著經濟社會效益。特別是做為河南省優勢產業的超硬材料來講,保持自身學科建設優越性具有深遠意義。
河南工業大學副校長屈凌波表示,學校將繼續積極實施專業“優培工程”,將學校傳統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建成具有區域和行業特色的品牌專業。
河南理工大學與河南煤業化工集團、河南省煤炭科學研究院等企業和科研機構聯合組建了“河南煤炭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創新實現了由單一具體項目研究向行業共性的關鍵技術問題的聯合攻關轉變,由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
河南師范大學經過20余年來的自主創新,與合作單位堅持致力于新型鋰離子動力電源及關鍵材料的自主研發,開發了以隔膜材料為代表的一批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新型鋰離子動力電池,并實現了產業化。
伴隨著國家“211計劃”的啟動實施,從今年開始,河南省將重點建設30個左右的協同創新中心,通過高校與國內國際創新要素之間的深度合作,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