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物檢索:趙建國,河北小蜜蜂工具集團有限公司開刃工。曾榮獲河北省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從一名退伍軍人逐步成長為民營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能手,趙建國僅用了9年時間。9年里,趙建國從...
人物檢索:趙建國,河北小蜜蜂工具集團有限公司開刃工。曾榮獲河北省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從一名退伍軍人逐步成長為民營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能手,趙建國僅用了9年時間。9年里,趙建國從學徒工干起,每天用辛勤的汗水,詮釋著軍人特有的那種不服輸不怕苦的精神。
2007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趙建國聽說河北小蜜蜂工具集團有限公司在招工,退伍后待業(yè)在家的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報了名。很快,他接到面試通知。月末,趙建國便成了小蜜蜂集團的一名開刃學徒工。“我只想通過自己的奮斗改變人生。”趙建國說。
3個月的學徒期,趙建國僅用了41天就出徒了。剛到工作崗位的趙建國,并不覺得開刃工作有多難,“無非就是用砂輪把鋸片磨一磨,沒有什么技術含量。”趙建國這樣想。
然而,當師傅對他講解了開刃知識后,趙建國有點懵了,意識到自己的確是個“門外漢”。“咱不能丟了軍人的臉。”趙建國對自己說。工作上遇到難題,趙建國就一次次找有經驗的師傅請教,直到完全弄懂為止;有不懂的知識,就找來專業(yè)書籍認真學習;公司組織的技能培訓活動,他場場不落。
很快,趙建國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月產量第一,產品合格率百分之百。2013年,他得到了一展身手的機會——集團公司安排他專門加工外銷產品。
趙建國是個有心人。在工作中,他發(fā)現(xiàn)頂刃機在對每組產品開刃時,最外邊的幾個鋸片總是達不到質量要求。趙建國試著通過減少每組鋸片的數(shù)量來改善,雖然問題有所緩解,但產量受到了影響,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那些天,我吃不好睡不好。”趙建國說。他的“異常表現(xiàn)”被家人和同事戲稱為“走火入魔”。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次次實驗,讓趙建國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由于滑道長期磨損,導致操作平臺不穩(wěn),才造成最外側鋸片達不到質量要求。
由此,趙建國提出了給設備增加光軸和防塵墊,改變操作臺行走路線的方案。問題徹底解決的同時,還提高了工作效率。改進方案被收錄進公司創(chuàng)新改革活動中,并獲得優(yōu)秀獎。
2014年,小蜜蜂遷入新廠區(qū)。結合企業(yè)“消除浪費,降低成本”的精細化管理,趙建國又向公司提出了“降低產品返工返修率”的改善建議。原來,開刃過程中飛出的砂輪粉末落到工作臺上,取放產品時,最下面的鋸片總會被劃傷。劃傷后的產品要重新加工,增加了生產成本。邊工作邊清掃工作臺的方法“治標不治本”,因為只要生產就會產生砂輪粉末。
趙建國的想法很巧妙:在每垛鋸片下面放置一個石墨墊,使鋸片與工作臺不直接接觸,鋸片劃傷問題再也沒有出現(xiàn)。每天8萬片的產量,趙建國的建議每年為企業(yè)節(jié)約成本6.3萬余元。
9年的時間,趙建國多次被公司評為生產冠軍、質量標兵、優(yōu)秀員工和優(yōu)秀黨員。然而,他卻很謙虛,“人生的精彩來自于辛勤的汗水,我就是一只‘小蜜蜂’。”趙建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