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于光伏發電的環保問題,一直是業界爭論的焦點,導致這一論調的基點正是上游材料多晶硅。有人說,光伏發電雖然是零污染、零排放的,但光伏產業的上游,多晶硅制造與生產是高污染和高耗能的。所...
關于光伏發電的環保問題,一直是業界爭論的焦點,導致這一論調的基點正是上游材料多晶硅。有人說,光伏發電雖然是零污染、零排放的,但光伏產業的上游,多晶硅制造與生產是高污染和高耗能的。所以,多晶硅乃至光伏行業這莫名的黑鍋由此而來,一句話,因為多晶硅生產不是環保行業,所以光伏產業也根本不是綠色環保產業。單方面無限放大事物某個缺點,或者利用信息接受者的信息接收時間差來埋下先入為主的種子,將其判入死刑,繼而一遍一遍的將這個謊言重復,最后就成了光伏產業如今在某些人腦海中的形象——高污染產業。對于光伏行業來說,這種做法顯得尤為不公平。當然不能以其他國家也在大量生產多晶硅就認定多晶硅產業毫無污染。需要認知的是,技術是在進步的,當多晶硅的生產技術數十年的發展與進步也應該一并讓人認知。但很可惜,對于普遍的中國產業公關者們來說,似乎還沒有形成這方面的觀點。
而當攻擊者們轉進陣地的時候,中國光伏行業的本來就落后半拍的聲音就更顯得空白乏力。
隨著技術的發展,對多晶硅人們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兩高”帽子逐漸被摘下,但正在風平浪靜之時,多晶硅的“兩高”又被人提起,而這次被提起似乎不是那么簡單。
近日,美國研究團隊發現“中國制的太陽能板比歐制的太陽能板碳足跡更高,并且在制作過程中使用的能源也比較多。”該團隊發現在中國制造太陽能板再運到歐洲安裝,其碳足跡將是在歐洲本地制造和安裝2倍。
“碳足跡”(carbonfootprint)是指企業機構、產品或個人通過運輸、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簡單的講,就是個人或企業的碳消耗量。
多晶硅是元兇?
這次“碳足跡”研究,他們把矛頭對準光伏。“該團隊發現在中國制造太陽能板再運到歐洲安裝,其碳足跡將是在歐洲本地制造和安裝2倍。”
他們把原因歸結為,中國對工廠的環保與效能標準要求較少,提煉和生產硅晶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能源,而中國在這個過程中使用的能源是比歐洲的同行所用的較不清潔,也比較沒效率,在發電時使用較多的燃煤和其他非再生能源。
簡言之,就是中國的太陽能板污染嚴重,而導致高碳排放的罪魁禍首正是多晶硅。在這一輪所謂調查研究中,攻訐者們轉換了陣地,不再僅僅糾結于多晶硅的能耗,而是橫向比較國內外太陽能多晶硅生產。這也算是一種進步吧,隨著太陽能發電越來越被認可,單獨攻擊光伏產業固然吃力不討好,如何在這其中牟利就成了必然——參與進去吃里面最大的那塊肉。在多晶硅制造中獲取最大利益,就是當今中國光伏產業者們攻訐的做法。
命運多舛的中國多晶硅
光伏組件的制造成本中,有50%-60%來自硅材料的成本,所以,多晶硅光伏產業中的市場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2005年,我國多晶硅的產量僅為60噸。作為太陽能發電的重要基礎原料,由于本土技術落后,多晶硅基本依賴進口。
受全球光伏市場升溫刺激,從2005年到2008年,多晶硅連續4年保持100%以上增速。
此期間,多晶硅供不應求,市場行情漲勢近乎瘋狂。2008年最高峰時,價格一度暴漲至每公斤440美元,而2005年時的價格還僅僅是它的1/8,55美元。
暴利驅使下,國內掀起了對多晶硅投資生產的熱潮。由于受到國外長期的技術封鎖,早期的部分多晶硅工廠因無法掌握核心生產技術,規模小,導致能耗居高不下;同時,為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效益,生產多晶硅產生的四氯化硅等副產物處理粗放,污染排放嚴重。
2009年,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多晶硅同鋼鐵、水泥等被“點名”,并被冠以“兩高”的帽子。同期,包括優惠電價、出口退稅等優惠政策隨之取消。
之后,多晶硅就伴隨著“兩高”的帽子而讓人厭惡。
多晶硅一直背黑鍋
我國多晶硅行業發展至今,技術路線已經是第四代西門子改良法。而“兩高”卻是針對第一代改良西門子法時期多晶硅數據的看法,現在已經言過其實。
據介紹,隨著生產技改、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2013年國內多晶硅綜合能耗水平已從2009年的200-300kwh/kg下降到130-150kwh/kg,還原電耗也從120kwh/kg下降至60kwh/kg,下降幅度達50%以上。
碳足跡一直在減少。所以,筆者認為多晶硅導致我國碳足跡2倍的說法,有待商榷。另外,另一組數據也說明了美這次提“碳足跡”大有深意。
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發表的《2013年光伏太陽能多晶硅行業年度報告》顯示,2013年1-11月我國進口多晶硅量累計達7.2萬噸,預計全年進口量達7.9萬噸。進口均價方面,2013年1-11月我國多晶硅進口均價為18.71美元/千克,同比下滑27.4%。2013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為8.2萬噸,估計凈進口多晶硅量約為7.5萬噸,總供應量為15.7萬噸,而國內電池片產量為26.2GW,多晶硅消費量為15.7萬噸。
數據顯示,我光伏行業所使用多晶硅基本依賴進口。然后,由此引出了一個現實問題,如果多晶硅生產真的是“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話,為什么國外多晶硅制造企業仍然咬定不放手還紛紛擴大產能呢?
但是這些事實都被忽略,歐盟仍拿著他們眼中的“事實”來說話,讓我國多晶硅一直背著“兩高”帽子遲遲脫不下來。
再提“碳足跡”大有深意
從事實看來,美國提“碳足跡”的概念大有深意。一直以來,我國光伏產業都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的尷尬局面。即使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制造國,然而卻沒有獲得最大利益。舉一個例子,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供應商,英利的市值尚不足美國光伏應用企業SolarCity的十分之一。
即便如此,上下游的利益者們仍沒有忘記給中國光伏企業扣帽子。對于此次“碳足跡”舊事重提,筆者認為原因有二:
1、為對我國光伏“雙反”搶占道義制高點
回顧我國光伏行業的發展,似乎一直是歐美國家的“眼中釘”,歐美等國對我國的光伏產品“雙反”之路不停歇。
美國迄今為止已對我國光伏產品發起兩輪“雙反”調查。
2012年5月18日美國商務部初裁決定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31.14%-249.96%的反傾銷稅率。2012年3月20日美國商務部作出裁決,對中國光伏企業征收2.9%-4.73%的臨時性反補貼稅。
2014年1月23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合并調查。
不僅僅是我國包括美國企業在內都認為美二次雙反是“損人不利己”,從輿論上看,這次雙反對美國不太有利。
而“碳足跡”研究在這種敏感時候提出,不由的讓人多想。
狐貍的尾巴終會露出來,“為鼓勵各國生產太陽能板時能更考慮永續性,研究者們建議采取1種損益平衡的碳關稅(break-evencarbontariff)。”該論文第一作者DajunYue指出,這種關稅將奠基在不同區域生產的太陽能板之碳足跡與能源效率。
這句話,既可以說是對美國對我光伏產品二次雙反的一個解釋,也可以說是為了下一次對我光伏雙反鋪路。潛在意思就是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是有理由的,中國光伏產品不夠環保,污染嚴重,對美國有傾銷行為,我才會對中國反傾銷。用意之險惡可見一斑。
2、為多晶硅傾銷尋找借口
在歐美韓多晶硅的低價傾銷之下,中國43家已投產的多晶硅企業,僅剩10家尚在開工生產,其余均已關閉生產線,即有76.7%企業已經停產。
針對這種情況,我國采取對歐美韓多晶硅征收反傾銷、反補貼稅的方法來保護本國企業。
2014年1月20日,根據《反傾銷條例》的有關規定,調查機關向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提出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征收反傾銷稅的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調查機關的建議作出決定,自2014年1月20日起,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征收反傾銷稅。
即使中國商務部對美韓多晶硅雙反終裁與業界期待有一定距離,這次多晶硅雙反對美國多晶硅企業總會有一定的影響,而為了利益,美國也會尋找措施解決。
美國采取的措施就是輿論。這次提出“碳足跡”的概念,因為中國多晶硅太污染,所以使用我國進口的是應該的,而且應該多多進口我國的多晶硅。為美對我國多晶硅傾銷尋找借口且為以后的傾銷打下伏筆。或許還有對我國征收美多晶硅雙反稅的不滿。
“雞蛋里頭挑骨頭”都能找到借口,更何況涉及到兩國貿易的大事。多晶硅的事件只是一個縮影,是美國為利益而找的一個借口。但是,事實已經擺在眼前,卻還是這樣說,就讓人難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