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編者注】本文是四川普什寧江機床有限公司總經理姜華在2016機床制造業CEO國際論壇上的發言。(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確認。)怎么認識新常態?現在的宏觀形勢有幾個熱點,講的比較多的...
【編者注】本文是四川普什寧江機床有限公司總經理姜華在2016機床制造業CEO國際論壇上的發言。(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確認。)

現在的宏觀形勢有幾個熱點,講的比較多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從過去消費拉動變成今后的按需求供給,可能今后的發展要關注這個點。此外,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是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所謂補短板,我認為短板是產品的質量問題。現在新形勢下有三大特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四大機遇,仍然有機遇,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是總量可觀,增長的動力更為多元,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中國的政府在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現在的行業狀況是,市場疲軟,產能過剩。10多年的高速發展,粗略估算,現在機床廠家有5000家左右(這個數據不一定準)。同質化的競爭,量上去了,質量沒有跟上,基礎配套能力弱,創新動力不夠。產品綜合質量比較差,主要表現在可靠性方面。盡管機床市場的高速發展10多年,但行業質量標準水平、創新能力的發展仍然滯后,同國外同行差距仍然存在,特別是產品可靠性方面。行業的自律性差,理性不足,打價格戰,并且行業的發展思維較浮躁,急功近利現象比較普遍,這是對行業現狀的表述。各個企業對當前反映的突出問題,一是內部成本過高,中國市場本身是國際競爭市場,國際競爭力的問題是企業應該注意的;另外就是行業治理的問題,導致了不公平競爭的現象。
從消費增速看,在2010年達到頂峰,這是當時4萬億投下去的結果,從理性的角度講,中國機床工業的發展,2010年的增速不是很正常的現象,在那個年代,不管什么機床都能賣,現在是在回歸理性,這才是比較正常的。
怎么適應新常態?
關于工業4.0、互聯網+制造業,有觀點過度強調互聯網+,逆向拉動反向思維,一再宣揚跨界組合的經營,商業模式的玄妙,這必然會干擾機床工業信息化的過程。當前經濟下行背景下,行業要做好長期轉型的準備,收縮戰線,加強縱深,整個行業需要做一些根本性的結構調整。怎么適應現在新常態?一是以新的思想適應新常態。正確認識新常態的特點,改變過去做大的思想以及對市場的幻想,務實謀劃企業生存與發展;二是以新的理念實踐新常態。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制定好企業技術和產品發展方向;三是以新的戰略謀求新發展。每個企業把自己的業務規劃好,結構調整好,措施匹配好,節奏掌握好,做專做精做強企業。
適應新常態,一定要明確方向,現在國內企業做“十三五”發展規劃,我們規劃要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為標桿,做好企業技術和產品規劃,做好轉型升級。百年老店,要向日本學習一下,中國的百年老店屈指可數,在日本,百年老店,有兩萬家,這要重視。創新引領發展,品質成就未來,要以國際同行產品技術和質量為標桿,深入改變技術基礎研究,創新質量管理模式,發揚工匠精神,讓產品質量有質的突破。
適應新常態,明確方向,收縮戰線,加強縱深,匠心打造屬于自己的核心業務,并且推動專業化、協作化、制造管理。創新引領轉型升級,從技術基礎、質量創新提升入手,商業模式固然重要,但是產品質量更重要,要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做強比做大重要,利潤比規模重要,在當下現金比利潤還要重要,品質比價格重要。
怎樣應對新常態?
在當前行業雖然面臨危機重重,但也機會多多。增速雖然放緩,但實際總量仍然可觀,《中國制造2025》將帶來新的發展需求。產品細分,差異化服務,系統集成服務等業務,仍然有較大的空間。制造業對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市場需求轉向中高檔的結構調整特征十分明顯。國內機床行業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將會給國內企業帶來更好的市場競爭優勢。我們把質量做上去,那么競爭優勢就會提高。
充滿信心,堅持堅守,并以務實和開放的心態面對未來,在機床行業疲軟的時期,做點市場好的時候沒有靜下心來做的事情,把質量做好,好好思考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行動。不要迷失了方向,現在機床行業比較疲軟,如果其他行業比較好,同行們要經得起誘惑,受得起折磨,企業才有希望,行業才有希望,中國裝備之夢才有希望。
質量是企業生存之本。在當前,企業強身健體的核心要圍繞全面提高工作質量和產品質量展開,推動工匠精神落地,創新質量管理成效是當前應該重點抓的工作,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產品質量管理模式的創新,比商業模式創新更重要,這是我的觀點。再不發動一場提升品質的革命,我們這個行業也沒有希望,這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建立健康可持續的行業發展平臺,這個行業的企業應該致力于避免同質化競爭和無序競爭甚至惡性競爭,差異化競爭應建立在較高質量水平上,不是單純的價格戰。行業內,應該推動產品質量標準水平以及對產品檢測手段要求的提升,提高入門門檻,減少低成本的粗制濫造。這個行業里很多招標是低價,這樣對產品質量的提升是沒有好處的,機床行業應借兩會《質量促進法》的東風,創新約束管理,執行高水平質量標準,使行業能健康有序發展。
寧江機床發展的一些體會
寧江機床這么多年來專心專注寧江機床的特點,著力打造寧江機床品牌,在1995年調整公司技術和產品發展方向,即把精密、高效、成套、自動確定為未來的發展方向,2005年把自動化調整為智能化。每個年度都在推進前瞻性技術研究,基礎實驗研究,新產品研發工作。比如,對刀軌加工直線度,已經做到每米小于一個µ;高效體現在轉速和加速度上,加工中心最高轉速每分鐘達到4萬轉,磨頭轉速每分鐘達到18萬轉,做成套設備也是幾十年的經驗,能夠按照用戶需求定制產品。
下面介紹下寧江機床FMS產品走過的歷程。在90年代寧江機床就開始嘗試剛性生產線和柔性生產線怎么結合在一起,2002年開發FMS630加工主線,2012年FMS產品獲得國家重大專項支持,到去年底累計向市場提供近30條FMS生產線。圍繞FMS,擁有10多項專利,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產量居國內首位。
堅持走“專精特”的發展道理。專,即專心專注專業,以專業團隊提供專業服務;精,即精益求精,以實用的產品提供精準的服務;特,即市場牽引,創新驅動,為用戶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在細分市場,寧江機床進一步推進市場標準化管理,實現差別研制,推動通用產品專業化,專業產品通用化。
匠心打造精度、可靠性雙核文化,用工作質量保證產品質量,向顧客提供實用滿意的產品和服務,這是寧江機床的質量方針。寧江機床以成立國家重大專項課題為契機,讓寧江機床的精度插上可靠性翅膀,將可靠性與企業技術和管理過程深度融合,精心打造精度、可靠性雙核質量文化,使寧江機床的“專精特”更具魅力。
圍繞可靠性,加強質量技術能力建設,強化質量過程,這是寧江機床的體會。在公司里,實施全員質量意識,改進售前售中售后業務流程質量管理框架,強化流程細節管理規范和流程拐點協同規范,構建經營全過程工作質量監管體系,建立可靠性驅動零件加工工藝規程,強化工藝突破口的管理。創新公司質量管理模式,建立以生產系統各個部門為責任主體的質量責任追溯機制和賠償機制。在老的國有企業,以前質量管理很多是由品質部門管,我們現在思路已經轉換,由生產單位作為責任主體,他們主動介入質量相關工作,完善產品的可靠性保障體系。并且,推行產業鏈的合作共贏,建立寧江機床產品+配套商+經銷商+用戶的合作模式,推動配套商技術進步、產品改進,提高供給質量,與配套商和經銷商協同做用戶的工藝師,為用戶提供成套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