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過幾年的醞釀,國務院12日印發《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明確了中國將全面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水平,推動外貿結...
經過幾年的醞釀,國務院12日印發《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明確了中國將全面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水平,推動外貿結構調整,營造法制化的營商格局等方面內容,并做出了方向性的判斷。此前幾天,海關總署公布的外貿數據顯示,延續3月進出口雙降的趨勢,4月依然呈現雙降的疲弱態勢。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李健曾參與過早期政策相關課題。他認為,此時出臺這類政策,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主要為了落實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外貿新優勢的觀點,未來有望出臺進一步的細則。此外,外貿近期狀況不佳,也是考慮因素之一。
另有核心人士對本報記者指出,《意見》于今年早些時候已經在司局級層面下發,這次全文公布,目的是讓各地方、各部門統一認識,以期更好落實。
不過,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認為,《意見》大體上是關乎未來方向性的內容,今年外貿企業如此困難,真解決問題還需落實,并出臺有針對性的具體政策。
促進外貿政策連續出臺
今年以來,國務院各部門連續出臺促進外貿政策。繼海關商檢等部門出臺了貿易便利化等措施之后,國務院常務會議也部署了完善消費品進出口相關政策,豐富國內消費者購物選擇。
外貿政策的核心是稅務(關稅和出口退稅),以及匯率政策。對資金壓力比較敏感的小微企業來說,匯率政策和稅務負擔直接影響企業的利潤和資金周轉速度。
但在周世儉看來,落實依然有很大的空間,需要加強協調。他說,相關部門的降關稅過程并不是一次到位,而是逐年按點來降低。等到政策真正落實了,就好幾年過去了,并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
過了1~2月春節外貿非正常走勢之后,3~4月的外貿走勢較為低迷,進出口都出現了10%左右的同比下滑。這其中尤其是進口下滑較為明顯。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不太正常的是,雖然3月份之后大宗商品價格開始明顯回升,進口數據依然低落。
另一方面,今年的匯率也開始逐步回升。除了美元匯率對人民幣(6.2089, -0.0007, -0.01%)沒有貶值之外,其他主要貨幣對人民幣都出現了貶值。
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說,今年的匯率政策可能會持續走強。原因是,中國正在積極爭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人民幣特別提款權,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此過程中,人民幣的堅挺非常重要。”上述人士說。
各種有效政策能否落實,決定外貿提振的政策效果。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從權威人士處獲悉,在3月底4月初,由于得知3月數據不太樂觀,包括發改委、商務部、海關總署等外貿主管部門已經組織到多地外貿企業調研,并試圖找到破解之策。
據海關8日發布的數據,今年前4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7.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7.3%。其中,出口4.23萬億元,增長1.8%;進口3.27萬億元,下降17%;貿易順差9653.7億元,擴大3.4倍。
培育新的比較優勢
長期來看,此次《意見》也需要讓各部門真正統一認識,以解決長期存在的外貿發展體制性問題。
《意見》強調,要大力推動我國外貿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努力實現五個轉變:一是推動出口由貨物為主向貨物、服務、技術、資本輸出相結合轉變;二是推動競爭優勢由價格優勢為主向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三是推動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四是推動營商環境由政策引導為主向制度規范和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轉變;五是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地位由遵守、適應國際經貿規則為主向主動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訂轉變。
金融危機之后,中國外貿走勢受外部市場需求不振、內部人力成本提升影響,也連連受挫。這種情況下,從2010年《后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提出十年倍增計劃以來,外貿主管部門一直在認真研究并力圖找到破解之策,尋求新時期的比較優勢。
霍建國在擔任商務部研究院院長期間,曾在2010年主導《后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研究》課題,以解決后危機時代中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戰略問題。
“當時我們的外貿增速還能達到兩位數,現在的狀況比那個時候困難得多,確實需要更多的后續細化政策配合。”他對本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