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按: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了“適應新常態”;7月29日,在和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又一次提出“適應新常態”;11月9日,習主席在APEC會議上表示中國經濟呈...
按: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了“適應新常態”;7月29日,在和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又一次提出“適應新常態”;11月9日,習主席在APEC會議上表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并定義了新常態的三個主要特點……1、2014年全球及中國經濟概述
世界銀行預測2014年全球經濟增速為2.8%,中國人民銀行預測為3.6%,中國社科院預測為3.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為3.4%。
中國經濟在今年11個月時間里雖然繼續領跑全球,但下滑趨勢明顯,一季度,在7.4%,不到計劃的7.5%,創金融危機以來最低;二季度GDP雖然增速回升至7.5%,但三季度GDP同比增7.3%,又創新低,雖然四季度會有所反彈,但全年GDP預計在7.4%左右,明年還會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為6.7%,較1-9月回落1.2個百分點。預計2015年中國政府會把GDP增長目標從2014年的7.5%調低至7.0%;預計2015年中國GDP增長率將從2014年預期的7.4%降至7.0%左右,2016年繼續降至6.6%左右。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出臺強刺激措施是本屆政府的施政特點之一,以房地產市場為例,1-6月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16.4%,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6.0%,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6.7%,雖然發展勢頭有所回落,但在過去半年中,研究部署發展策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沒有一次專門針對房地產,也沒有提出“救市”等強刺激計劃。
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環比增長1.32%,6月環比增長1.45%。此間接受采訪的房地產專家認為,在房地產繼續下跌的情況下,5、6月投資的小幅回升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有所優化。不對房地產本身做太多調控而在經濟薄弱環節的優化升級上做文章,這就抓住了問題的要害。
厲以寧教授對經濟增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應該告別超高速增長的時代,過去這幾年中國實際上是沒有按照經濟規律來增長的,很少有國家能夠做到多年維持在10%以上的增長,甚至8%、9%也很難長期地維持下去,這不符合經濟規律。
經濟學家吳敬璉對此也很認同,用高投資支撐的超高速度的增長已經不能維持了。中國應進入一個GDP增速的換擋期,所謂狂飆突進,即開在四檔上,一踩油門就往前沖了,但是當前因后繼無力已經不行了,現在應換到低檔去,因為需要爬坡。這是不爭的事實,或者用另外一句話,叫做我們進入新常態。
2、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及面臨的市場機遇
現在,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新常態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將就業率不下降,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其中包括:
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超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于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穩中有進,增長動力更為多元,將逐步演變為多頭驅動狀態。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進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過坎?風險確實有,但沒有那么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范風險的最有力支撐。中國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外匯儲備,政府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有關部門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這些都是有利于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的有效方式。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長遠可觀。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于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第四,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簡言之,就是要放開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以之前已經改革的企業登記制度為例,前三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去年增長了60%以上。全民創業、全體創新的浪潮正在形成。
第五,新常態下,就業率將成為政府更為關注的指標。在目前中國的社保制度下,失業率上升將帶來極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這是現階段我們黨和國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但也有個問題,隱性失業也成為城市的一大禍患。
3、如何適應“新常態經濟”
“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常態”重大戰略判斷,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變化,充分展現了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處變不驚的決策定力。用“新常態”的視角看今年上半年“經濟中考”成績單,我們會發現許多令人欣慰的新亮點。
——穩中有進。新常態下,增速雖然放緩,但發展質量不斷變好。隨著資本、土地等要素供給下降,資源環境欠債累累,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業脫穎而出,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隨著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上漲、儲蓄率下降,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和投資增速放緩,消費增長,需求結構將不斷優化;隨著新型城鎮化發展、產業轉移,城鄉區域結構將不斷優化;隨著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力資源稀缺性凸顯,收入分配結構也將不斷優化。這種新特征、新趨勢下的“新常態”在上半年已全面顯現。7.4%的增速雖有所放緩,在世界上仍是一枝獨秀;與此同時,結構調整“進”在其中,“穩中有進”,正成為中國經濟巨輪的新姿態。
——調控創新。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我國目前處在經濟增長速度上的換擋期,在這個時候,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保底。另一方面,新常態下,社會經濟發展從過去的靠賣資源賣環境賣廉價勞動力的粗放型轉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環境友好創新型,這就要求我們在宏觀調控上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0一四年,黨中央、國務院改變以往強刺激、大調整思路和方式,堅持區間調控,重點定向調控;抓住經濟結構中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發力更準,布局長遠,不留副作用;不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堅持“統籌調控”,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通盤考慮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與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調控效力更久。“調控創新”,正成為中國經濟巨輪的新舵盤。
——行政革命。新常態下,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更為迫切,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改變過去的大政府小市場的局面,完善市場體系、對國有企業進行深化改革,逐步去除行政體制機制上原有的“短板”。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到簡政放權,國務院改革可謂大刀闊斧,財稅改革、價格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電力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好戲連連,改革紅利繼續釋放,經濟發展后勁增強。“深化改革,行政革命”,正成為中國經濟巨輪的新動力。
新常態,標志著中國經濟進入了更成熟的發展階段,由此帶來的影響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每個企業、每個人只有科學看待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才能在中國的新一輪改革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4、在經濟新常態下投資方向
第一個就是泛消費升級產業方向。人類的基本消費是從吃、穿、用、行、住、玩幾個方面,不斷逐次循環螺旋上升的。隨著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老百姓已解決了溫飽、基本生活用品和基本住房需求,但食品安全讓人市場提心吊膽,冰箱彩電醫療教育等各種生活所需要不斷升級換代和智能化改造,即使是房車等大支出需求也需要不斷提高和改善。但今天的消費“升級”,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和數量的增加。因此吃要綠色食品,用要智能化,生活休閑化,車要更安全舒適,住在市內是公寓,住在郊區是別墅。隨著老齡化加劇,我國實行了將近40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副作用逐漸顯現,養老需求升級,健康需求加大。有人提出大健康產業,其實大健康產業本身就是一種消費升級產業,但健康需求我們到底做什么?核心的力度是三個,一個是醫院的投資建設,第二個就是養老,第三個是休閑保健。大醫院建設,這個機會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政府想自己投醫院或者是養老院,但資金缺口較大,如果投資者有意介入這個領域,等于是政府在為投資者解決市場問題,并且是從運作到終端全方位考慮投資方的利益,因為這件事本身就是在為政府解決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政府不可能不積極。休閑保健,并不是狹義上的洗頭洗腳按摩保健農家樂,而是旅游娛樂觀光文化等服務業等升級版的“玩”,甚至可以說成是一種新的生活態度和方式。如果我們能把文化跟旅游相結合,在城市、旅游點做這樣的項目,這是有空間的。
第二個是大互聯網產業方向。毋庸置疑,這個社會已經從工業文明時代過渡到了信息文明時代。在網絡信息領域,寬帶網絡、無線網絡、智能網絡快速發展,超級計算、虛擬現實、網絡制造與網絡增值服務等突飛猛進。互聯網已經走路了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現在不是討論我們那個行業該不該觸網,而是所有行業該如何或以何種方式擁抱互聯網。PC互聯網已成為過去,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微信、APP等日新月異的名詞,爆炸性的巨大的信息量,過去“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是“三年河東三年河西”甚至是“三天河東三天河西”。大互聯網產業不僅包括電商、信息產業,更包括現代物流、倉儲行業、電子、通訊、交通、娛樂游戲、社交等一系列因為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所帶來的原來認為不可能現在變成可能的事物形成的行業。大互聯網產業方向將不斷的刷新這個世界的眼球,也不斷造就像阿里巴巴、騰訊、小米這樣的企業。
第三個就是大金融產業。2015年是中國的“金融元年”。目前金融體制是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經濟步入新常態,需要建立一個更加包容開放的競爭性金融體系。下一步我國必須積極地推行金融改革,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放寬市場準入,發展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快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讓民營等多種所有制金融機夠有更多的發展空間,金融機構混業經營將是發展趨勢。非法集資這種罪名會逐步在中國的法律字典中取消,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2015年,在國家不斷推行的金融改革過程及措施中,中國股市將率先受益,如果不出意外,會走出一個讓所有人都驚訝的行情。
第四個方向是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方向。當今中國,在許多傳統產業方面都已經是世界第一,但隨著“改革紅利”、“人口紅利”的不斷消失,環境的不斷惡化,我國工業尤其制造業必須產業轉型升級,靠什么?一靠技術創新,二靠裝備制造業的提高。所以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升級改造,不僅是自身行業發展的需要,也肩負著整個制造業甚至整個工業升級換代的使命。這不僅裝備業本身還包括給其配套的零部件與原材料等相關產業。在先進材料和制造領域,未來能源、信息、環境、人口健康、重大工程等對新材料和制造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涂附磨具工業,號稱是工業的牙齒,屬于裝備制造業的一分子。在”新常態”下,全行業應通過技術創新工藝改造往高端方向發展,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及整個工業的升級換代做出應有的貢獻。(作者:濟南圣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鄧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