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做大容易,做強做精難。大處不容失誤,小處要嚴格管理。
喬秋生很忙,8月24日上午,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剛從鄭州回來。他中等身材,平頭正臉,言談中透著一股憨厚。
在他的辦公室,記者與人造金剛石中國第一的河南黃河旋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黃河旋風)的掌舵人有了一次“零距離”接觸。記者試圖從他的言談舉止中找出企業家的睿智和霸氣,然而在這個憨厚的喬董事長身上我們看到最多的是企業家的睿智。
喬秋生的“減法”
2003年以前,在民間資本積極參與社會事業建設的大潮中,黃河旋風也不例外,公司管理層決定要步入多元化發展的道路。
2003年,喬秋生接任董事長后,黃河旋風的多元化之路已經“試水”。其中有一項大家非常看好并努力爭取到的阿深(阿榮旗至深圳)高速公路80公里路段的建設經營權。
干,還是不干?
一些管理高層勸喬秋生:干吧,這個項目中標不容易,再說錢能生錢,為啥不干?然而,喬秋生作出了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決定:退出。他還決定退出其他行業的經營,把全部力量用到人造金剛石主業上。
面對與老董事長一起共事的老同志的質疑,喬秋生一笑了之。他已經看到了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將給企業多元化發展帶來的影響,“瘦身”勢在必行。
從高速公路上撤出來的資金達2.9億元。喬秋生說,如果當時不退出,企業就會被拖垮,就沒有黃河旋風的今天。
除了撤出了阿深高速項目以外,其還停止了與印度合作的造紙項目的上馬,僅這幾個項目的撤出,就為黃河實業增加了近4億元的資金流。
喬秋生的“燒錢法”
每家企業都希望自己賺到的錢越來越多,花出去的錢越來越少。然而,喬秋生卻在鼓勵自己的研發中心“多燒點錢”。
科技就是生產力。平時生活儉樸的喬秋生在給研發中心的科研經費上,顯得非常大方。
“黃河旋風的科研經費已經占到了銷售收入的百分之五。”說起這宗“燒錢的買賣”,吃過11年洋面包先后留學于日本、美國的王裕昌博士介紹。
據王裕昌介紹,金剛石復合片的研發需要千百次的生產試驗,每次試驗失敗,單作廢的一個氣錘就是一輛桑塔納轎車的價格,為此黃河旋風項目課題組花費了3年時間,總投入近3000萬元。
喬秋生深知,對于一個大企業來說,業績飛速增長還得在技術方面占據優勢。然而科技的創新和改革需要的是人才。
“決定要引進的人才,對方提出的條件就是我們給予的條件,不再討價還價。”喬秋生說。
就是憑著這種魄力,黃河旋風旗下招攬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形成了多門類、多學科、成系統的研發體系,實現了金剛石及制品新技術方面的一次次突破,僅在人造金剛石大噸位壓機方面就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20多項,率領中國金剛石產業直追世界一流水平。
喬秋生的“工作法”
中國的民營企業有著裙帶關系通病或家族企業,給企業管理帶來很大難度。上世紀80年代發跡的企業,很多沒有能夠逃脫“家族企業”的命運,最后倒閉。
黃河旋風副總經理路國江介紹,在黃河旋風,喬家的親屬一律不準在公司上班,不準參與公司的管理,雖然喬秋生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但只有喬秋生一人在集團任職。路國江認為杜絕裙帶任職,是黃河旋風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大企業的基礎。
除此之外公司還改變了一些陳規陋習,比如公司規定高管人員不許串門,無論公事私事都在辦公室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的迎來送往,均按照公司的工會等組織的規定實施。
當兵、做銷售員、做工人、去日本留學、做銷售科長、做車間主任、做副總經理。這就是年僅43歲的黃河實業掌舵人喬秋生近20年的歷程。這樣的經歷也讓他形成了細膩的性格。
“企業做大容易,做強做精難。大處不容失誤,小處要嚴格管理。”喬秋生說。
中國的人造金剛石合成比美國晚了9年。如今,黃河旋風的人造金剛石產品已開發出六大類146個品種,年生產能力達15億克拉,居世界同行業第三位。
“我們計劃2015年前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在綜合實力上能夠與世界前兩強一爭高下。”喬秋生說。這個時候我們方感受到了這個企業家睿智同時的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