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即將過去的2013年,假借“反傾銷、反補貼”的偽裝,美國、歐洲針對中國光伏業發起的貿易“侵略”漸趨白熱化,一度致使這一曾令國人頗感自豪的新興產業四面楚歌。&nb
在即將過去的2013年,假借“反傾銷、反補貼”的偽裝,美國、歐洲針對中國光伏業發起的貿易“侵略”漸趨白熱化,一度致使這一曾令國人頗感自豪的新興產業四面楚歌。這一年,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光伏業的媒體人記者親歷并記載了這一切的發生。而今回眸,最值得稱贊且驕傲的是,全國各界在群策群力抨擊、反制貿易壁壘之丑惡行徑的同時,卻沒有忘記自我修煉,反躬自省。
或許正基于此,以及心中對中國光伏業的那份赤誠,記者堅信,中華民族有能力在神州大地上培育出傲視全球的光伏事業。未來,憑借太陽能應用與生俱來的優勢,以及光伏、儲能等技術可期的突破性發展,“太陽能+儲能”甚至有機會顛覆傳統模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替代能源。
雖然對未來的信心溢于言表,記者卻亦欲借該專題報道之機,為中國光伏業提個醒:“風雨”之后,2013年底的裝機熱潮并不意味著“冬去春來”,或者說中國光伏業迎來的只是一個“人造春天”,一次喘息的機會而已。稍有懈怠,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就在即將來臨的2014年,中國光伏業仍將面對重重危機。
總理關注平定“雙反”之亂
光伏業曾是一個令國人頗感自豪的產業。在這片神州大地上,中華民族用它特有的智慧與勤勞,僅用短短10年時間,便締造了一個令大洋彼岸光伏“鼻祖”們為之一驚的成長神話。
要知道,相比中國,美國、歐洲潛心鉆研光伏技術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至70年前。
驚訝過后,一直在光伏技術乃至科技領域都“自命不凡”的美國人、歐洲人感到了空前的不安。他們最終決定采取早已被嗤之以鼻的貿易壁壘手段,圖謀“侵略”中國光伏業,遏制其發展,以達到繼續掌控全球光伏市場話語權的目的。
2011年10月,美國率先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發起“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掀起了針對中國光伏業的首輪攻擊。
2012年3月,盡管國內業界積極抗訴,美國商務部卻一意孤行,初步裁定向中國光伏產品征繳最低2.9%、最高4.73%的懲罰性“反補貼”關稅;在此基礎上,2012年5月,美國商務部又進一步做出了向中國光伏產品征繳最低31.14%、最高249.96%懲罰性“反傾銷”關稅的初步裁定;2012年11月,美方意料之中地對外宣布了“將對中國光伏產品征繳18.32%至249.96%“反傾銷”關稅,及14.78%至15.97%“反補貼”關稅”的終裁結果。
就在美國“雙反”擾得中國光伏業心神不寧之時,歐盟又默契地與美國打起了配合。2012年9月先行放出“擬啟動對華光伏太陽能產品(晶體硅光伏組件、電池片和硅片)“反傾銷”調查”的風聲后,隨即于2012年11月正式宣布“反傾銷”調查立案。
如果說美國對華“雙反”還只是令中國光伏業心神不寧的話,歐盟“雙反”則猶如致命一擊,幾乎令其命懸一線。
截至2011年底的數據顯示,歐洲光伏市場占據了全球30%的份額,而中國生產的光伏產品有將近70%出口至歐洲。可以說,從誕生之日起,中國光伏產業幾乎就是為歐洲市場量身定制的。
面對歐盟的突然“變臉”,我國商務部、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甚至是外國同行,為了化解中國光伏之危局,也為了維護全球光伏市場的穩定,果斷采取了一系列抗辯、聲明甚至反制措施。
最終,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關注及親自坐鎮指揮下,2013年7月,商務部傳來好消息,中歐雙方已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2015年前,中國輸歐光伏產品價格下限將被設定為0.56歐元/W,總量則被限定為7GW/年。
相較起初“中國輸歐光伏產品將被征收47.6%懲罰性關稅”的預期,“價格承諾”絕對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同時,不要忘記,在2013年,能勞總理親自出馬的產業,除高鐵以外,恐怕也唯有光伏,這也是中國光伏業的驕傲。
更為值得自豪的是,“雙反”的切膚之痛沒有擊垮中國光伏業,反倒令其痛定思痛。業界深刻認識到,產業發展絕不能“依存于他人”,中國必須建設屬于自己的光伏應用市場,并積極開拓新興光伏市場,以謀全球化布局。
至此,在各界的通力合作下,2013年,困擾中國光伏近兩年時間的“雙反”之亂得以平息。
系列新政發力 力挺分布式光伏
正是汲取了“雙反”之亂的教訓,使得管理層及業界加速建設中國光伏應用市場的意愿愈發迫切。
事實上,在2013年3月至今的將近10個月時間里,管理層已針對扶持光伏業健康發展,高規格、大規模、強力度地出臺了一系列新政,其所涉及的領域,涵蓋了光伏產業上下游、并網、金融配套等等,幾乎無所不及。
其中,“2014年我國光伏發電建設規模擬定為12GW。其中,分布式光伏8GW”、“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電價補貼標準被定為每千瓦時0.42元”和“集中式光伏電站全國分為三類(按日照時長劃分),分別執行每千瓦時0.9元、0.95元、1元的電價標準(上網電價)”這三項數字和新規都對中國光伏業頗為關鍵。作為系列扶持政策的有力抓手,它們奠定了中國光伏業未來大發展的基石。
這三項中的第一項,來自于國家能源局11月份發布的《關于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而后兩項,則來自于國家發改委在2013年8月發布的《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
那么,這些數字意味著什么呢?根據12月5日國家能源局公布的統計數據,2013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達到10GW,其中光伏電站新增7GW,分布式光伏發電新增3GW。
相對于此,2014年,在光伏新增裝機容量上,管理層設定了較2013年高出兩成的總目標;更計劃將分布式光伏占新增裝機的比例,由2013年的30%快速拉升至將近67%。
一葉知秋。管理層顯然已下定了大力發展光伏業的決心,且力度之大,令諸多兄弟產業都望塵莫及。同時,分布式由此被確立為未來中國光伏應用市場的主線。
除了這組體現管理層發展光伏基調、方針的數字外,上述三項新政中的后兩項也意義非凡。
首先“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電價補貼標準被定為每千瓦時0.42元”,意味著光伏發電在商業用電約1元/度(全國各地電價平均值)成本的基礎上,還可以拿到0.42元/度補貼。依此計算,分布式光伏發電“自發自用”部分,業主方實際得到了約1.42元/度的實惠,而“余量上網”部分,理論上僅可實現0.8元/度-0.9元/度的營收(全國脫硫火電上網電價均值0.4元/度,加之0.42元/度補貼)。
與管理層提出“分布式光伏比例由2013年30%快速拉升至將近67%”的初衷一致,給予分布式光伏發電0.42元/度的補貼,清晰地展現出了政策制定者“鼓勵分布式,又側重鼓勵自發自用”的戰略思路。
而至于“集中式光伏電站全國分為三類(按日照時長劃分),分別執行每千瓦時0.9元、0.95元、1元的電價標準(上網電價)”之規定,作用有二:其一,為金融機構清晰地勾勒出了光伏電站(大型地面電站)的盈利水平,打通了投建光伏電站的融資渠道,為電站資本化、證券化提供了條件;其二,這一規定直接引發了2013年年底的光伏電站搶裝潮,提升了清潔能源—光伏發電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電站搶裝潮起 當心“沖動的懲罰”
始于今年8月,還沒從“雙反”陰霾中徹底走出,光伏行業便得到“集中式光伏電站全國分為三類(按日照時長劃分),分別執行每千瓦時0.9元、0.95元、1元的電價標準(上網電價)”的好消息。
不過,除此以外,記錄此則新政的文件—《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中還有另一項規定,即“分區標桿上網電價政策適用于2013年9月1日后備案(核準),以及9月1日前備案(核準)但于2014年1月1日及以后投運的光伏電站項目,電價補貼標準適用于除享受中央財政投資補貼之外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標桿上網電價和電價補貼標準的執行期限原則上為20年”。
簡言之,2014年1月1日后并網投運的光伏電站所享受的上網電價,存在較2013年12月31日前并網投運的光伏電站減少的預期(光伏發電甩開財政補貼“拐棍”是必然趨勢),且享受這一政策的期限是20年。
管理層一聲令下,深諳政策的光伏企業聞風而動,全國各地(仍主要分布在光照條件較好的一類地區)頓時掀起了“路條”收購、電站投建的熱潮,以至于在2013年四季度時,組件商涉足下游電站投資、運維,50MW規模電站創造80天并網“奇跡”(從投建至并網)等消息,時常見諸報端。
理性看待地面電站搶裝潮,其對當今之中國光伏業有利亦有弊。首先,搶裝潮救活了屢遭歐美市場冷遇的中國光伏組件商,為其提供了一次消化產能的絕佳機會。其二,大批光伏電站的投建、并網,為優化我國能源結構,提升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比例,創造了有利條件。
但與此同時,不利之處也應被業界所重視。其一,快馬加鞭的電站建設,致使轉換率、綜合發電量等指標不再受到重視,電站質量參差不齊。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2013年下半年,光伏電池板銷售重新走俏,不少建設中的光伏電站竟發生電池板斷供的情況,無奈選擇以次充好。其二,一味追求速度,易滋生尋租腐敗現象。據《證券日報》記者調查,在某些地區,EPC施工方已開始坐地起價,甚至吹噓稱“不找我,休想順利并網”。而這無形中,拖延了光伏發電平價上網,甩掉財政補貼“拐棍”的時間,極不利于中國光伏的健康發展。
分布式藍海引爭議倒逼商業模式創新
事實上,自管理層向外釋放將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的信號后,不少企業、投資商都曾身先士卒,欲謀分享這片藍海。但經歷近一年的實踐,結果卻令他們失望絕頂,以至于有人曾以“分布式不適合中國”為由,提前宣判了它的“死刑”。
正是基于這一立場,當“2014年我國光伏發電建設規模擬定為12GW,其中分布式光伏8GW”的目標被提出時,業界便傳來怨聲一片。人們擔憂,有限的財政會因為過度傾向分布式,而忽略了對地面電站的幫扶。
為什么管理層明知這些阻力的存在,還“一意孤行”地發展分布式光伏呢?
理由很簡單,其一,我國電力供應呈東缺、西盛之勢,而東部沿海地區寸土寸金,加之光照條件不佳,幾乎無法創造大量興建大型地面電站的條件(充足的日照及便宜的土地)。其二,在電網建設周期長、投入大的前提下,于西部地區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一定會面臨電網建設滯后的瓶頸,電站“曬太陽”、“棄光”等現象也由此而發。與此同時,西電東輸,會造成電力嚴重損耗(西電東輸損耗可達30%),而其尤為不利于度電成本甚高,至今仍需仰仗財政補貼的光伏發電。更為關鍵的是,仿效歐美經驗,分布式光伏發電是目前較地面電站更為低成本、高效率應用太陽能的解決方案,且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它能為光伏技術突破提供更為廣闊的創新空間。畢竟,“平價上網”才是光伏孜孜以求的目標。
應該說,憑借如上理由,足以支撐管理層下定發展分布式光伏的決心。那么,在歐美市場順風順水的分布式光伏,又為何會在中國如此蹉跎呢?
歸根結底,我國市場尚未確立適合分布式光伏發展的“商業模式”。當然,也曾有業界人士“奚落”,缺乏“契約精神”才是中國發展分布式光伏最大的障礙。
之所以得出如此結論,源起于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的成本頗高(投入大、回報慢),業主方往往對之興趣不濃。而為了扭轉不利局面,一些光伏企業便嘗試采用“能源合同管理協議”,以先行墊付建設費用,再通過電費收繳,逐步回收成本的方式進行推廣。
然而,怎奈一紙協議卻根本無法有效約束業主方的違約行為。當建設完成后,業主方不認賬,甚至將分布式光伏系統束之高閣的情況屢屢發生。“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生命周期為20年—25年,如果按20年回收期計算,其中的風險幾乎沒有光伏企業能夠承擔,20年中的變數太多了。”一位業界人士曾向記者如此表述。
細細品味,這類業主方對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普遍態度是“可有可無”,而還有另外一類“用電大戶”呢?遺憾的是,它們亦可以充分利用“峰谷電價”制度,通過安排生產時間等手段,有效錯峰填谷,節省用電成本。由此,光伏發電對它們的吸引力極為有限。同時,絕大多數工商業者的確還不習慣為未來“買單”。
即便如此,如今看來,管理層設定“2014年我國光伏發電建設規模擬定為12GW。其中,分布式光伏8GW”的目標,相對于地面電站資源的漸趨枯竭、電網建設的巨大投入,也絕非不切實際。在諸多有識之士看來,管理層正試圖以此政策,逼迫市場創新商業模式,營造出一個適宜分布式成長的市場環境。
不論如何,2014年,想必中國光伏業還將面臨分布式之殤。
寄望建筑光伏一體化 相關標準正制訂
2013年,還有一件不得不提,也極具警示意義的光伏大事,那便是無錫尚德的轟然倒塌。
這位曾幾何時業界公認的中國光伏老大,在短短數月內,便從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制造企業,淪落到被迫宣告破產重整的境地,令各界唏噓不已。
表面來看,債務危機、資金鏈斷裂、激勵機制不足、內耗嚴重,是最終造成這場災難的直接“導火索”。正如一位曾供職于尚德的老員工所言,“如果沒有幾次錯誤的戰略判斷、投資,也許尚德資金鏈不會斷裂,也許尚德不會走到破產重整的地步”。
不過,追根溯源,尚德倒下的根本原因,仍應歸咎于長期受制歐美市場。以至于當“雙反”襲來,尚德卻毫無縛雞之力。
所幸的是,幾經周折,新晉光伏大佬—順風光電,已于不久前完成了對無錫尚德的“接盤”,尚德品牌得以延續,尚德團隊將繼續為中國光伏貢獻力量。更為重要的是,“尚德破產重整事件”幾乎就是中國光伏處境的縮影,它將成為我們永遠的警鐘。
一番吐槽,記者想要闡述的,無非是平息“雙反”、掀光伏搶裝潮并未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光伏“已是懸崖百丈冰”的境地,我們期待它能真正“猶有花枝俏”。
2013年,分布式光伏發電經歷的蹉跎,就是中國光伏面臨“懸崖百丈冰”的最好寫照之一。
2013年,兩篇題為《歐盟“雙反”陰謀大揭底:太陽能電池技術路線之爭》、《歐盟“雙反”陰謀再揭底:明修晶硅棧道 暗度薄膜陳倉》的報道曾頗受業界關注。當然,其中有“掌聲”,亦有“罵聲”。
有人認為,文章觀點危言聳聽,描述“薄膜”優勢的同時,卻無意中貶低了“晶硅”的價值(兩種不同的太陽能電池技術路線)。同時,也有人認為,歐美欲借新興技術路線,繼續壓制中國光伏的“野心”不得不防。
現實情況是,經記者多方求證,德國的確正試圖通過推高單晶硅、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價格,為薄膜贏得足夠的市場空間。而通過“雙反”,歐盟最終與我國達成“價格承諾”,恰恰實現了這一目的。
更昭示其險惡用心的是,參與過德國太陽能國家發展戰略制定,曾任德國亥姆霍茲柏林材料與能源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研究室主任之職的陳頡博士向記者介紹,“在德國,目前置身于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研發、生產的總人數超不過200人,更多人力物力則傾向于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目前主要包括非晶硅、碲化鎘、銅銦鎵硒等太陽能電池制備技術)”。
而相對于德國,這一比例在我國卻完全顛倒。受市場牽引,95%的中國光伏企業致力于晶硅電池。
其實,這一局面的形成怨不得任何人。企業是逐利的,中國光伏企業既然已通過不斷放大規模、產能,生產出了比歐美更為質優價廉的晶硅電池,用10年發展超越了他人七十載的潛心耕耘,就沒有必要去承擔發展薄膜技術所面臨的風險。多位光伏電站一線建設者曾向記者坦言,此前他們建設的薄膜電站不僅事故頻發(電擊穿等),且占地面積比晶硅電站更大。
但全盤來看,業界應清醒地意識到,這種依賴產能拉低成本的優勢難以持久,極易被超越。而在此基礎上,歐洲人卻已認識到,七十載潛心耕耘后,晶硅技術已難有突破,薄膜是擺在眼前,唯一能進一步提升太陽能利用率的捷徑。
思索再三,以記者之見,在光伏電池這一特定領域(晶硅、薄膜路線完全不同,企業無法轉換),要企業擔負創新使命并不現實。那么,管理層是否應著力在科技財政層面加大投入,寄望于大專院校、科研人員有所突破呢?
與此同時,在市場層面為薄膜技術開辟一塊戰場也顯得尤為關鍵,例如BIPV(建筑光伏一體化)就是絕佳選擇。
據最新獲悉,相關部門已啟動制訂建筑光伏一體化標準,嘗試為建筑運用太陽能鋪平道路。如果一切如愿,未來,或許就在2014年,BIPV不僅將有效規避分布式之殤,為中國光伏業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更將成為薄膜施展拳腳(薄膜在幕墻方面具有優勢),并與晶硅相融合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