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我國石墨資源大省,黑龍江省近幾年來石墨資源整合幾乎陷入停滯。盡管地方政府不斷推進石墨資源整合,但市場的參與者卻越來越多。在黑龍江省石墨產業協會秘書長陳育群看來,各地企業正在“占山為王”。石墨資源整合究竟難在何處?為此,證券時報記者對黑龍江石墨資源主產地雞西市和鶴崗市進行了實地探訪。
今年黑龍江兩會之后,一份提案被轉交到黑龍江省石墨產業協會秘書長陳育群桌上,黑龍江省雞西市人大代表希望盡快確定當地石墨資源整合對象,盡快發放采礦權證。
但陳育群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他甚至不知道最終會有多少家石墨企業參與整合,也無法確定進程。實際上,有意對石墨資源進行整合的雞西市已陷入一個尷尬境地:采礦權證已在2009~2010年全部過期,也就是說當地正在進行違法開采。
與此同時,黑龍江省有石墨資源的鶴崗市、雙鴨山、七臺河等地區,正不斷地有新角色進入,其中不乏中鐵資源這樣的央企。
盡管地方政府不斷推進石墨資源整合,但市場的參與者卻越來越多。在陳育群看來,各地企業正在“占山為王”。
黑龍江省決定了我國鱗片石墨市場格局,目前分布鱗片石墨礦產地有22處,絕大部分為優質鱗片石墨,儲量達11.46億噸,約占全國石墨儲量的60%以上,石墨選礦總產能在50萬噸左右,總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3以上。
整合難度大
黑龍江省石墨資源和產能主要集中在雞西和鶴崗,因此石墨資源整合也主要看上述兩地。
從2007年開始,當地政府就開始著手石墨資源整合,從2009年到2010年之間,原有石墨采礦權到期后,雞西市停止辦理新采礦權。當地有企業負責人稱,迄今為止采礦權證已停辦5年左右。
當地原計劃有4個整合主體,其方法是引入新企業,并將原有企業捆綁在一起。不過,市場格局早已發生變化。
記者從雞西市工信委官員得到的信息表明,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局決定批準18個采礦權證。這是在原來24家的基礎上整合掉9家,新增設3家。
這和最初的設想有一定差距。不過當地官員認為,這個結果是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選擇。“個別老板說要大量關閉,但是地方政府要考慮更為現實的問題,發展是為了百姓需要。”當地官員稱,“有些整合在全局看來是可行的,但是具體下來就不一定合適。”
這也意味著,當地政府尊重現有格局,采取了更為現實的方案,大多數石墨企業還可以像以前一樣生產。盡管國家工信部于2012年11月21日發布了關于《石墨行業準入條件》公告和《石墨行業準入公告管理暫行辦法》,以對石墨行業進行約束,但是根據黑龍江省近日的篩查,石墨產能的準入條件并不高。
“最近有些忙,因為很多企業正在補充申請材料。” 陳育群表示。
柳毛礦之爭
雞西市圍繞當地最大的柳毛石墨礦,上演了一場爭奪大戲,至今還沒有結局。
位于鶴崗蘿北的云山石墨礦探明之前,柳毛礦一直是亞洲第一大礦。云山石墨礦探明儲量6.36億噸,柳毛石墨礦的儲量是2.53億噸。后者的開采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本侵占時期,1936年日本人在柳毛礦建立兩條生產線,雞西市從此成為中國石墨重要產地。
從雞西機場到柳毛礦開車要走大約40分鐘。現如今的柳毛礦卻顯得非常破敗,廠房和道路都蒙在塵埃之中,有直達雞西市的班車,這里原本是一個小社會,建有醫院、學校等。
據當地人稱,盡管已經停發采礦權證,但該礦并沒有停止生產,政府撥付下來幾十萬元經費難以維持運轉,政府只得“默許”其繼續生產。
早在1999年,香港礦產資源(中國)有限公司(負責人為任曉峰)與雞西市國有企業柳毛石墨礦分別以60%∶40%的股份比例合資成立了雞西柳毛石墨資源有限公司,聯合開采柳毛石墨礦。
2008年,當地政府希望引入中國寶安集團下屬的深圳市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因為當時貝特瑞在生產鋰電池材料方面已較為著名,可以打通石墨產業下游市場。
雞西市政府承諾100%股權轉讓給中國寶安,包括自己手中的40%和任曉峰的60%。但是任曉峰并不愿意退出,當2009年9月當地政府對所持40%股權進行拍賣時,遼寧省大石橋金龍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以7890萬元競拍成功,政府有意的中國寶安出價到4500萬元就不再舉牌了。
拍得股權的金龍公司實則為幫任曉峰代持,任曉峰向17個客戶籌措資金,在拍得股權后其中13個客戶成為柳毛石墨公司股東。據當地人士稱,這13家小股東利用企業管理混亂的時機長期把持著企業的產品定價權和銷售權,并打走任曉峰派來的管理者,以致政府無奈接管公司繼續經營。
目前,柳毛石墨公司因欠政府1億~2億元的稅收和養老金等被破產拍賣,流拍之后柳毛礦的股權已經全部在當地政府手中。
關于該礦下一步如何運作問題,當地政府官員給了一個開放式答案:正在和央企聯系,歡迎有實力的央企愿意接手,前提是要進行深加工。據稱其接觸對象眾多,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保利、五礦等。
采礦權增多
中國寶安下屬的貝特瑞公司,雖然沒有拿到柳毛礦,但是也在整合中分到一杯羹。
據當地官員透露,當地新增加的三個采礦權就有一個屬于貝特瑞公司,位置在柳毛礦附近,尚未有詳細儲量,不過據估計有幾千萬噸。
雞西富祥石墨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洪生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他是在當地政府撮合下與貝特瑞合作,未來可以充分利用自有石墨礦進行生產,他也稱貝特瑞將獲得石墨礦,與政府所述相同。
富祥石墨2011年與貝特瑞合資成立雞西長源礦業有限公司,其中貝特瑞占70%股權,長源礦業的年產能將達到5萬噸~6萬噸,將成為當地最大的石墨選礦企業之一。富祥石墨目前的產能為2萬噸。
富祥石墨在柳毛礦山腳下,只從事石墨采選,長源礦業則在富祥石墨上方,基本建設完畢。李洪生表示,根據協議,他將為貝特瑞供應原材料。
為引進企業專門新批采礦權證的做法,鶴崗市蘿北也出現過類似一幕。
在蘿北市石墨工業園區的辦公室墻上貼著一張圖,上面寫著中鐵資源項目推進示意圖。其時間起點從2012年8月3日到2013年10月,其中標注,2013年4月30日要完成探礦轉采礦的工作,計劃到10月份中鐵蘿北云山選廠開工試生產。
在石墨礦分布示意圖上,蘿北縣原來只有兩個采礦點,其中一個已基本不再開采,另一個則是開采主力,為園區十余家加工企業供應礦石。中鐵資源入駐將會再出現一張采礦權證,該礦位于另一座山上,其位置與目前礦點不遠。
不過目前看來,中鐵資源項目的推進速度與示意圖相比還有差距。據了解,由于該地位于林場,石墨開發涉及林地用途變更等,手續繁雜。蘿北縣官員稱,如果不是央企而是地方出頭辦理的難度更大。據稱中鐵資源是黑龍江省委高官引入的項目。
新設采礦權的做法,不僅僅出現在雞西和鶴崗。根據黑龍江石墨業內人士透露,在探明有石墨資源的雙鴨山、牡丹江、七臺河等地,也有新增探礦權的趨勢。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可以動用的手段有限,各地稅收和優惠政策大同小異,所以基礎資源成為吸引投資的重要手段。例如煤炭資源富集的陜北榆林和鄂爾多斯地區,投資者很容易獲得當地資源。而延長產業鏈的努力,也讓地方政府對吸引新投資情有獨鐘,傾向于將資源配置給深加工企業。
不過政府如果打破現有格局,就會遇到很多阻力。比如雞西市政府希望將柳毛礦交給貝特瑞開發的計劃就沒有奏效。而批準新采礦權則不涉及現有利益,推進起來較為順利。
引入有實力企業對資源利用和安全確有好處。中鐵資源計劃投資3億元建一座尾礦庫,初期容量為5700萬立方米,遠期容量為2.2億立方米。而目前蘿北石墨加工的尾礦庫已超過部分石墨廠房,有潰壩之風險。中鐵資源計劃總投資30億元開發球形石墨、特種石墨增碳劑、微粉石墨、高純石墨、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等,全是地方政府喜歡的深加工項目。
但是如此一來,資源整合的愿望就會落空。因為在資源整合中最為關鍵的是控制原材料,多批一個采礦權就等于加大了控制難度。
“在行業整合上,黑龍江省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陳育群表示,不過放到全國來看,黑龍江對石墨資源的管理還算較好的。據了解,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石墨行業處于野蠻生長狀態。
蘿北模式
在陳育群看來,石墨行業整合有現成的成功案例中,蘿北模式值得推廣。
蘿北石墨產業采取統一開采方式,兩戶石墨礦石開采企業為該縣所有石墨加工企業供應礦石,在資源管理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采礦公司為股份制企業,19家選礦企業均為采礦公司股東。其所需礦石由采礦公司按需求統一配給,采礦公司本身不以盈利為目的。
為了讓礦石配給更公平,當地制定了許多辦法,比如為了防止配給礦石質量出現不公平,運輸司機直到要出礦區門口才知道配送對象。記者在礦區看到,由于是露天開采,石墨開采類似采石場,經過20多年的開采,該礦山也只是消掉了一小部分。礦區道路一側是深溝,載重車靠左行駛則可避開深溝,為了安全,礦區交通是靠左側行駛。
蘿北縣石墨產業園副主任謝東偉介紹,礦區總共也就開采了1600萬噸,前些年行業不景氣時每年只開挖10萬噸,現在每年要挖300萬噸礦石。
但是,蘿北模式有其獨特性。蘿北礦產資源集中,為大礦脈,而且礦石平均地質品位10.2%以上,入選品位可達12%,品味比較平均,容易統一管理公平分配。而在雞西市,礦石呈窩狀分布,分布分散,且品味差距較大,不容易統一管理。
共享石墨資源,讓企業之間聯系較多,謝東偉表示:“蘿北石墨企業比較團結,說限產就會限產。”
從源頭控制石墨資源,就要求掌握石墨資源的企業越少越好。各地石墨資源整合一開始都是向這方面努力。
例如湖南郴州的魯塘石墨礦,當地引入中國建材進行整合,將原來分散在各小老板手中的探礦權都收回來,全部交由中國建材統一開發,當地能走出此步,部分原因也是由于魯塘石墨礦分布集中。在內蒙古的石墨主產區興和縣,內蒙古日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興和縣瑞盛石墨有限公司整合了9個石墨礦,其生產能力將達到年產5.4萬噸。而在湖北宜昌,中科恒達石墨股份有限公司則成為整合主體,收購了其余同行。
從2008年左右開始的石墨整合潮,在全國得以風風火火進行,主要還是得益于石墨行業景氣度上漲。
蘿北縣石墨產業園副主任謝東偉表示,2003年蘿北縣決定開價200萬元出售石墨資產,賣了兩年都沒有賣出去,“因為當時國內的龍頭都破產了”。
陳育群2003年也曾帶著中國非金屬礦總公司投資者,兩次到黑龍江石墨產業考察,可每次到了最后關頭對方都改變了主意。
2008年蘿北縣再次做行業整合,引入南海石墨集團,鶴崗奧宇石墨有限公司將其資產的70%以5660萬元出售給南海石墨,當時已經認為是天價。2008年石墨價格為2650元/噸,到2011年11月份最高漲到6700元/噸。“南海石墨很輕松就把投資收回來了。”謝東偉說。
2011年,全國各地石墨整合風起云涌,石墨價格上漲則成了整合推動力。但是從結果來看,整合較為徹底的當屬湖南郴州,中國建材已經用了兩年時間進行基礎建設,投資巨大至今還未見收益,內蒙古興和瑞盛公司經營也不景氣。
如今石墨價格已經從高點落下,從去年的4000元/噸下跌到目前的3000元/噸左右,整合主體的積極性顯然會打折。
黑龍江奧宇石墨董事長韓玉鳳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她希望借鑒稀土經驗,嚴格調控產能產量,減少低端選別產品產量,對黑龍江省石墨礦產資源實行保護性開發,限制性開采,關停高污染企業,不得批建沒有深加工的石墨采選項目。
實際上,政府對石墨資源也的確是越來越重視,石墨出口2005年享受退稅,2006年則是免稅,到2007年則開始交稅,2012年政府又出臺行業準入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