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用電量是經濟發展風向標,以此來衡量,2012年的經濟可能與2008年一樣低迷。1月14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社會用電量4959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5%。這是...
用電量是經濟發展風向標,以此來衡量,2012年的經濟可能與2008年一樣低迷。1月14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社會用電量4959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5%。這是自2002年以來第二低的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僅略高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5.23%的最低年增速。
相比2011年,2012年全社會用電增速下滑6.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1013億千瓦時,第二產業36669億千瓦時,第三產業5690億千瓦時,城鄉居民生活6219億千瓦時。
被冷落的火電
2012年全年發電新增設備容量8700萬千瓦,其中,水電1900萬千瓦,火電5100萬千瓦,風電1537萬千瓦。
截至2012年底,中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11.44億千瓦,包括水電2.49億千瓦,火電8.19億千瓦,核電1257萬千瓦,風電6237萬千瓦。火電裝機占總裝機71.6%,依然是電力供應的主力。
不過對比2012年新增發電設備容量,火電裝機和投資依然呈現下滑趨勢,2012年新增容量中,火電占比58.6%。火電新增裝機同比下降13.4%,是受到日本福島核危機影響的核電之外下滑幅度最大的,核電2012年新增裝機下滑39.4%,而水電新增裝機同比大幅增長55.1%。
與此對應,電源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也在下降,完成投資3772億元,同比下降3.9%,其中火電投資下降10.5%。
去年,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數同比降低158小時。但水電、核電的利用小時數都有上升,火電是唯一利用小時數降低的電源,比上年降低340小時。
綜合新增裝機、電源建設投資和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三個指標,火電全面下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發電企業人士稱,火電一段時間內都是電力供應的主力,應該在加大新能源電力投資的情況下,調動火電投資的積極性,以應對經濟好轉后的電力需求。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所主任林伯強分析說,由于火電占比太大,宏觀調控部門希望火電比例能往下走,但下降速度需要謹慎對待,且電力投資的周期一般為3~5年,我國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還需用火電來保障電力供應,火電投資也要持續跟上。
林伯強還稱,電煤并軌、煤電聯動的推動將逐漸拉升火電投資的積極性,新能源電力占比太小,還難以發揮大作用。
經濟觸底回升
用電量被視作經濟發展的風向標,甚至有專家認為用電量數據比GDP數據更為可靠。
從國家能源局公布的電力工業數據分析,在2012年全社會用電量中,第三產業和居民用電量增速超過了10%,第一產業用電量與2011年持平,第二產業用電量增3.9%。
第二產業占社會用電總量的比例達到72.7%,重工業占60%。工業用電的比例依然維持較高水平,相比而言,居民用電和第三產業合計用電僅占24%左右。三大產業的用電占比沒有很大變化。
林伯強對記者分析說,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用電量大,對用電量增速拉動效果也大,用電量增速基本反映了經濟形勢。
GDP與用電量的比值稱為用電效率,與用電量密切相關,總體而言隨著經濟發展,用電效率持續提高。以2011年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GDP為473104億,增速9.3%,全社會用電量46928億千瓦時,增速11.7%,用電效率約為10。
以增速計算,2011年社會用電量增速高于GDP增速2.4個百分點。林伯強稱,改革開放30年來的長期數據顯示,GDP增速與用電量增速維持在一比一的關系,經濟好的時候,用電量增速高于GDP增速,經濟不好的時候用電量增速低于GDP增速。
5.5%的全社會用電量增速不到2011年的一半,林伯強說:“這表明2012年經濟非常糟糕,與2008年經濟危機時一樣糟糕。”
事實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11日在一個論壇上稱,2012年中國GDP增速可達7.7%。這遠高于5.5%的全社會用電量增速。
不過2012年產業結構的升級使得全年重工業,尤其是高耗能產業增速放緩,也拉低了用電量增速。工業行業推進的節能工作也取得了成績,去年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降低3.4%,全年能耗降低可能超過3.5%。
從2012年全年電力數據分析,后半年用電量增速開始回升,林伯強判斷稱,這說明經濟開始回升,2013年將繼續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