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整個“十二五”時期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能源領域的“十二五”規劃也在今年密集發布。
記者粗略統計,這一年,我國共發布10多個能源行業的重要規劃,如《頁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的通知》、《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和《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等等,加上去年發布的《煤層氣“十二五”規劃》和《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能源行業規劃基本已盡數出臺。
眾多規劃中,《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和《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三個可謂能源領域中的重量級規劃政策?!赌茉窗l展“十二五”規劃》因是能源“十二五”系列規劃中的“母規劃”而備受關注。另外兩個規劃因涉及核電重啟敏感話題,而牽動著業內人士的神經。
這一系列能源行業規劃都結合國家宏觀形勢變化明確未來發展目標,為“十二五”時期我國能源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推動能源行業進入真正實施階段。
當然,也有些“十二五”能源行業規劃仍“待字閨中”,尚未出爐。其中,焦點最多的是電力,近年來煤價大漲大跌、電價調整不到位、煤電行業大面積虧損等種種困難使得《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還在研究中。
此外,廣為業界關注的《特高壓電網“十二五”規劃》早在3月份就已上報國家能源局,但因為發展特高壓存在爭議,直到今年底也未獲批。而《電網“十二五”規劃》遲遲沒有成形,也與特高壓交流爭議不無關系。
電煤價格并軌實質啟動
對煤炭企業來說,2012年或是不堪回首的一年,因為“黃金十年”就此終結,但同時也是非常值得銘記的一年,因為期盼已久的電煤價格并軌窗口悄然而至。
12月18日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透露,2013年國家發改委將穩步推進以資源性產品為重點的價格改革,把實施重點電煤與市場煤價格并軌納入發展改革系統2013年重點工作。走到今天這一步,整整用了16年。
多年來,煤、電雙方圍繞電煤價格是否和煤炭市場價格徹底并軌爭論不休。在扭曲的價格下,煤企、電企也都“飽受委屈”。從兩個行業的自身發展考量,電煤價格“雙軌制”已到非改不可的境地。跳出雙方的得失看,背離市場的電煤計劃價格也不利于體現資源的稀缺性,更不利于火電行業節能減排。剛剛結束的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電煤市場與鐵路運力、電價緊密關聯,電價漲落更是民生大事。業內人士普遍期望,電煤價格并軌,電煤市場率先實現完全市場化,能夠倒逼阻力重重的鐵路運力改革和電價改革。
長期以來,重點合同煤與鐵路運輸計劃掛鉤,而計劃外的非重點合同煤運輸則要自行籌措運力,一些鐵路的“三產”、“多經”企業趁機從中漁利,加上點車費、加車費等,煤炭流通成本被大幅抬高。而廠網分開后電廠的新生,更加寄望于煤電價格機制的理順,在煤炭價格進一步放開后,電價改革或將被推至前臺。
煤炭業終結“黃金十年”
一路“紅燈”的庫存,加上暴跌的市場價格,2012年,煤炭的“黃金十年”以迅雷之勢離去。
自今年5月份以來,全國最大的煤炭碼頭秦皇島港庫存以每周80萬噸的速度上漲,并于6月中旬創下近十年來最高庫存水平,直至10月才首次回落至600萬噸以下,釋放出煤炭行業“拐點”到來的信號。
除此之外,煤電關系的逆轉讓人更為大跌眼鏡。過去10年來,火電廠要委派專人在秦皇島港找煤,到煤炭企業拉關系。如今煤炭企業倒過來求電廠,還要降價促銷。5月以來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不斷刷新發布以來的最低記錄,出現罕見的“13連跌”,整體跌幅超過了20%。
如果以2002年煤炭市場化改革為起點,煤炭行業迄今正好經歷了歷史上最好的10年,雖在2008年曾因金融危機出現短暫低迷,但10年來煤炭走勢基本一路上揚。不過現在來看,這樣的好日子已經走到盡頭。不論從進口煤炭的沖擊,亦或新能源與清潔能源的替代效應,以及節能減排的壓力來看,都使這個結論更趨清晰。
用煤炭企業自己的話來解釋,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是經歷了一個不得不成功、不得不輝煌的時代。一是從2000年開始,我國工業化進程大幅加快,到2008年工業占GDP的比重達到了42.94%,接近了45%的峰值。二是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從2000年開始,我國城市化進程每年以1.5個百分點的速度推進,到2011年達到51.27%。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導致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高速公路、房地產、汽車、重化工等高投資、高耗能項目紛紛上馬,形成了對煤炭的巨大需求。
然而,經濟要轉型,“雙高”產業應該受到約束,至少不能再放任發展。目前煤炭產業形勢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的投資拉動的增長方式也走到了盡頭。一言以蔽之,煤炭“黃金十年”已經結束,市場風險大大增加,慣于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紅利的煤炭企業,準備好如何應對了嗎?
光伏業絕處尋生路
今年以來,受到美歐“雙反”夾擊,我國光伏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急劇惡化,整個行業由炙手可熱的火爆局面,一下子跌入寒徹筋骨的產業寒冬。據業內人士估算,目前我國光伏企業的開工率已不足50%。
嚴峻形勢下,我國開始發力啟動國內市場,相關政策組合拳也密集出臺,這為身處嚴寒的國內光伏企業送來融融暖意。除保持原有1元/度標桿電價政策外,相關部門在支持分布式光伏并網方面也有所突破。如國家能源局公布《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瘧檬痉秴^的通知》,支持總規模有望達15GW;今年財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和國家能源局四部委啟動兩批金太陽示范工程,批準總規模創新高至4.54GW;就連一向被認為對分布式光伏持消極并網態度的國家電網公司,也一反常態,發布了《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電網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政策面的最大喜訊來自于12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此次會議專題研究確定了五項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
然而,需要國內光伏行業清醒認識的是,盡管利好政策紛至沓來,國內市場啟動在即,但這些仍不可能紓解嚴重的過剩產能,相關企業應該在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和降低發電技術成本上做足文章。可以預見,未來數年光伏產業整合進程將不斷加快,在看似殘酷的優勝劣汰競爭中,只有那些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創新意識的企業才能巍然不倒,永葆生機和活力。
核電謹慎重啟安全至上
在2011年3月“國四條”出臺之后,核電何時重啟就成為盤繞在中國能源體系中的最大疑問。畢竟中國政府已經向世界承諾到2015年使非化石燃料占比要達到11.4%。沒有核電,這一承諾又如何兌現?
今年5月31日,核電重啟之路拉開了序幕。當日國務院審議通過《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并且公布了《關于全國民用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情況的報告》。后者指出,“民用核設施在選址中對地震、洪水等外部事件進行了充分論證。核電廠在設計、制造、建設、調試和運行等各環節均進行了有效管理,總體質量受控。”
在核電安全檢查報告公布之后,幾家核電公司開展了一輪集中的核電科普宣傳活動,通過舉辦核電基地開放日活動、巡回講座、加強網絡傳播等多種形式普及核電安全知識,收到良好效果。
在經歷了緩慢而穩妥的預熱解凍期之后,最終在10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通過了《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規劃》提出,在核電項目建設節奏上要“合理把握”、“穩步推進”,“穩妥恢復正常建設”;在準入門檻上,“新建核電機組必須符合三代安全標準”,“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電項目”。同時,《規劃》明確規定,“十二五”時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數經過充分論證的核電項目廠址,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
對于核電規模的問題也有了答案。10月,國務院發布《中國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書,提出到2015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4000萬千瓦的目標。
11月17日,福建福清核電項目4號機組、廣東陽江核電項目4號機組同時復工建設。中國核電重啟真正從紙面回到了施工現場。
記者在作2011年終盤點時,曾預測“在核電‘解凍’之后,核電行業所要面對的是一個更嚴苛的環境,但必將擁有一個更安全的未來”。一年之后,可以看到這一判斷符合事實。
頁巖氣開發驟然升溫
在過去的一年中,頁巖氣像童話里點石成金的金手指一樣,徹底點燃了市場、企業和投資者的熱情。在煤價下行、光伏受挫、風電步入寒冬的大環境下,被列為新獨立礦種并首次向民企開放探礦權的頁巖氣為資本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
《頁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今年出爐。國土資源部、國家能源局先后發布《國土資源部全國工商聯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國土資源領域的意見》、《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擴大能源領域投資的實施意見》,鼓勵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領域。
國土部組織的第二輪探礦權招標首次向民企放開,更將這場“盛宴”推向高潮。雖然資源條件并不好,20個區塊還是收到了83家企業的152套投標文件,這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于民企。除“三大油”以外,煤炭、電力、甚至房產公司都投身其中。實質性的勘探開發還未啟動,相關油氣設備、服務板塊股票已多次大漲……
市場越是熱情,我們越需要冷靜。對于長久被“玻璃門”擋在門外的民營企業來說,頁巖氣的確是前所未有的投資機會。然而,這蛋糕真那么容易吃嗎?已經占有80%良好條件區塊的三大油不屑參與,資金技術力量薄弱的民企只拿到資源條件最不好的兩個區塊,大部分區塊被資金雄厚又急于尋找投資機遇的央企、地方國企收入囊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或許不是民營企業拿了多少區塊,而是如何才能培育一大批中小企業,并給它們平等的市場環境,使之在頁巖氣技術、裝備、油田服務上有所作為,從而真正推動我國頁巖氣的大發展。
分布式能源艱難破冰
習慣于建設大基地、大電網的我國能源業,在今年出現了政策轉向,開始高度重視并支持分布式能源的發展。
作為能源主管部門的國家能源局,在支持分布式能源發展方面態度積極,并于9月28日公布《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明確提出“每個省(區、市)支持申報總裝機容量原則上不超過500兆瓦”,規定“國家對示范區的光伏發電項目實行單位電量定額補貼政策,對自發自用電量和多余上網電量實行統一補貼標準”。受此政策影響,國家電網公司亦于10月26日發布了《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電網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
我國能源稟賦具有逆向分布特點,即能源富集地區主要位于西部地區,而主要能源消費區位于中東部,這樣造成如果沿用建設大能源基地和大電網原有思路的話,由此帶來的長途電網輸送成本驟增,輸送電量到消費端的價格反而不劃算。分布式能源可實現用電側自發自用,避免因長途輸電帶來的能源損耗和成本增加。
令業內更為欣喜的是,12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要“著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鼓勵單位、社區和家庭安裝、使用光伏發電系統”,這無疑將成為推動分布式光伏發展又一政策引擎。
同樣是分布式能源的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卻仍面臨并網障礙。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具有能源效率高、安全可靠、清潔環保、“削峰填谷”互補性強等諸多優點。
實際上,根據國家發改委去年發布的《關于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的指導意見》,“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建設1000個左右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以及10個左右各類典型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示范區域。為完成上述既定目標,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并網難題終將被提上議事日程,并找到破解之道。
投資北美油氣屢現大手筆
“天使投資人”已經成了2012年最火的一個職業稱謂,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資本市場錢潮涌動,急切尋找投資出口的現狀。當然,火爆的民間投資與中國能源企業的海外投資相比,也只能算是“小天使”見“大天使”。
從時間軸來看,首先是中石化在1月以22億美元投資專事頁巖油氣生產的美國德文公司。緊接著在2月份,頁巖氣開發的標志企業切薩皮克公司拿到了中海油投資5.7億美元。中國公司開始加入美國頁巖氣革命大軍。
隨后在今年7月份,中石化15億投資塔里斯曼英國子公司,這一項目年底完成交割,進入北海深海油氣生產領域。11月中石化再次投資24.6億美元,收購道達爾公司在尼日利亞一海上油田20%的權益,繼續加強了在西非的資產組合。
而在年末,這股投資熱潮達到頂峰。中海油以創紀錄的151億美元并購尼克森,有望獲得尼克森分布在加拿大、英國北海、美國墨西哥灣的眾多優質資產。中石油則以16.3億美元收購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在澳洲西海岸的天然氣權益,用22億美元投資加拿大頁巖氣資源。
可以看到,2012年三大油海外投資可能超過25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投向北美,石油企業海外投資向低安全風險地區的轉移的趨勢明顯。就企業戰略來看,中石化延續了2010年和2011年猛烈的海外收購攻勢,且投資呈多元化趨勢;中海油畢其功于一役,創造了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記錄;中石油則穩扎穩打,以天然氣資產為主要目標。
出手的不僅是石油企業。今年2月,國家電網同樣以3.8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2億,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25%的股份,首次成功收購歐洲國家級電網公司股份。
資本換資源的盛宴還在繼續,高溢價收購海外資產雖然風光無限,但是風險同樣環伺。收購公司后突遭稅務訴訟、投資國政府回收開發許可等事件在2012年已經上演,國企走出去仍如履薄冰。
風電告別高速入寒冬
中國的風電正處于從“風馳電掣”到穩定發展的陣痛過程中。
2012年,風電發展似乎迎來了一個“寒冬”,風電裝機增速放緩,“棄風”、“虧損”成為了風電發展的關鍵詞。
雖然我國風電規模已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棄風現象卻日益嚴重。2011年風電棄風規模達100億-150億千瓦時,今年情況還在不斷惡化。有業內人士預計,今年風電棄風規模將在200億—250億千瓦時之間,甚至還可能超過300億千瓦時。
局部風電產能過剩和“棄風”現象使得電場效益欠佳,并傳導至上游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近期風電企業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華銳風電第三季度僅實現收入5.48億元,同比下滑82.12%,凈利潤為-0.28億元。金風科技第三季度營收24.6億元,凈利潤為-0.32億元,這也是金風科技上市5年來的首次虧損。明陽風電第三季度營收僅有5.48億元,虧損高達2.8億元,創造了最新的單季營收和凈利潤新低。部分中小風電設備企業被迫直接停產,瀕臨破產的邊緣,社會游資也開始更審慎地進入正處寒冬的風電行業。在這種情況下,“走出去”與提高技術水平成為了設備制造企業的自救之選。
困境中,中國的風電發展策略開始調整。國家風電項目核準在考慮當地風資源條件之余,更加注重起了地方的消納能力。今年國家能源局核準的2528萬千瓦風電項目多位于中東部,以往中國風電發展所倚重的北方地區所占份額大幅減少。隨著風電行業技術的進步,低風速風電在南方地區的市場前景開始顯現。而今,國家開始大力鼓勵分散式發展,相關政策也陸續開始出臺,這或許會給明年的風電發展帶來一絲暖意。
電改第十年紀念靜悄悄
2012,國務院《關于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已下發十年。主輔分離到2011年9月方才有所進展,其他改革措施依舊前景不明。
今年4月,陜西地電和國網陜西省電力公司的“城池之戰”,使積怨已久的“大網”與“小網”矛盾集中暴露。這不是突發和偶然的爭斗,在現行的電力體制下,爭斗也絕不會就此消停。
同樣,一家電價低于市場三分之一的魏橋電廠,因挑戰“電老虎”而被認為是違法且存在安全隱患。“魏橋模式”引起熱議,業內不禁要問,國網高于魏橋電廠的電價成本,是否如其所說用到環保、安全之上?電價成本何時能夠透明清晰?
這一年,印度大停電引發對我國電力體制的反思。由于市場化改革不力,印度長期電力短缺、電網超負荷運行。我國亦是計劃與市場并存的電力體制,業內認為這顯然不利于電力的安全發展。
2012年,新能源并網和消納的問題持續廣受關注,2011年我國風電“棄風”比例超過12%,相當于330萬噸標煤的損失;風電企業因限電棄風損失達50億以上,約占風電行業盈利水平的50%。在現有的電力市場環境下,我國風電健康、持續發展仍然面臨著重大挑戰。
年末,電煤價格并軌的消息傳出,發電企業不免對改革的配套政策堪憂。因此,繼續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在發電側逐步實現“市場定價”,建立煤炭價格、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實時聯動機制的呼聲不減。
本報的“關注可再生能源并網系列報道”和“《電力法》修訂討論系列報道”收到各方讀者反饋,讀者的期待很明確——深化電改。計劃與市場雙軌制對電力行業帶來的消化不良等問題不可小視。這一年,國家電監會繼續進行著“風火交易”、科學管理備用容量、推進直購電等市場化探索,我們期待電力市場化改革步伐再快一點,市場化的電力運行機制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