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各行各業都在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所以國家大力提倡“自主創新”。從科技到管理,方方面面,自主創新成為一種指導思想,就是反對墨守成規,要不斷突破自我,有所發展、有所前進。
當然,不能片面地認為,自主創新就是閉門造車,不需要吸取外部資源為我所用。引進與創新之間是辨證的關系,以我國高速輪軌列車的發展經驗為例,首先,利用我國市場優勢,從世界各國引進了當代最先進的高速列車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把各國幾十年積累的高速列車運行可靠性——這項最寶貴的關鍵技術和經驗吸收進來(這是我國短期內無法積累和取得的)作為發展基礎,然后進一步有所創新、有所前進。2008年8月在京津城際線上試運行的國產高速列車,速度達到392千米/小時,載客量超過國外同類列車的50%,在引進創新的結合上可謂成績斐然。
對工具行業廣大企業來講,進一步擴大開放,也將為行業的快速前進帶來新的機遇。對此,筆者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第一,我國對外開放已經進入新階段,從單純的“引進來”,正在向“走出去”發展,廣大企業要把握這個機遇。我國外匯儲備今年三季度已達到 1.9萬億美元,國家完全有能力拿出一部分資金,以長期低息貸款方式,鼓勵企業走出去,通過并購、控股、參股等方式,擴大、加深和國外同行的合作,對推動企業發展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可能實現的。
經濟界人士認為,鼓勵廣大企業走出去,比讓國家投資公司拿了大把美元到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去闖蕩,風險要小得多,收效要大得多。這項政策已開始在經濟界醞釀,工具企業應該積極爭取。
第二,對外開放合作要選好適當的伙伴。
在合作伙伴之間必定是雙方互有所求,在這個前提下,才會出現優勢互補、增強實力,出現合作雙贏的結果。
近幾年,一些國內的工具企業和不同的跨國公司接觸,得到的卻是相同的回音:合作免談,要么是兼并或控股。它們肯出大價錢收購,目標不是共謀發展,而是減少一個競爭對手。這樣的結果可以理解。跨國公司在中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完全站穩腳跟,已經沒有合作的需要。所以,盡管國內企業很看中跨國公司的實力,很希望與之合作,但成功的可能性極少。反之,國外中小型工具企業成為合作伙伴的可能性較大。它們在技術、管理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運作經驗方面有優勢,但這些企業往往經濟實力較差,特別是在全球出現金融危機以后,國外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已經出現了更大的困難。筆者認為,這種情況對中國企業走出去也許是一個絕好的機遇。可以通過收購、參股等方式,達到優勢互補,形成合力。一方面可以幫助合作伙伴鞏固原有本國市場,緩解經營危機局面;另一方面又可以回過頭來,合作開拓中國工具市場,取得合作共贏的良好結果。
采取多種形式深化對外開放與合作,是我國工具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取得成功的一項重要舉措。當前,我國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廣大工具企業要擴大視野,不要停留于在國內埋頭苦干,要充分關注對外開放帶來的機遇,認真挖掘和利用好國外的技術和管理資源,幫助我們的事業更順利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