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吉林大學“211工程”三期建設自2008年9月全面啟動實施以來,學校堅持“強化優勢、突出特色、加強創新、重點突破”的建設方針,精心謀劃,強化管理,積極組織開展重點學科項目建設,圓滿完成了“211工程”三期的建設任務,較好地實現了“211工程”三期建設目標。為進一步發揮學校“211工程”項目建設效益,彰顯重點學科建設成效,吉大新聞網協同學科建設辦公室共同開展“211工程”三期建設巡禮,對建設情況進行全面展示和總結。
“超高壓等極端條件下的物質新結構與新效應”建設項目依托凝聚態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兩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主要由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物理學院建設。項目在高壓等極端條件下凝聚態物質的新結構、新性質和新型功能材料;極端條件下原子分子相互作用、量子行為調控和新奇物性;高壓等極端條件下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術的建立與創新等主要研究方向上作出了重要原創性工作,推動我國凝聚態物理和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科發展,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高壓等極端條件下研究體系,在活躍的國際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思維和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
建設期內,項目建設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或科學發展前沿,開展重大科學課題或關鍵技術的研究,創造居于國內外一流水平的成果。同時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戰場,切實解決相關行業發展實踐中大量的科技問題,發揮重點學科在科學研究、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的支撐平臺作用,取得了突出的建設成效。
通過“211工程”三期建設,物理學學科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和學術水平大幅度提升,根據美國湯森路透科技與醫療集團的《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2011年3月3日更新數據顯示,2011年度吉林大學物理學科在世界大學ESI學術排名中進入世界前1%,排名第426名。
在科學研究方面,承擔“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省部委等項目148項,獲得總經費1.15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91項,合同經費達1.08億元,2008-2011年連續4年獲得吉林省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2011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項。在Nature(第一單位1篇,合作1篇)、Science(合作1篇)、PNAS(第一單位7篇)、PRL(第一單位8篇)、Angew. Chem. Int. Ed(第一單位2篇)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學術論文1067篇,影響因子3以上高水平期刊發表文章220多篇。發表在《NATURE》雜志上、首次發現高壓下金屬鈉轉變為絕緣體的研究成果,入選了2009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在國內外引起重大反響。
在隊伍建設方面,強化高端引領,重視引進培育高層次優秀人才,重視選拔培養優秀青年人才,重視創新團隊建設。高壓領域的著名科學家加拿大科學院院士謝碩教授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在“千人計劃”人才引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增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跨世紀優秀人才5人,“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1個。
通過“211工程”三期建設,提升了學科原始創新能力,瞄準高壓方向及相關領域的國際前沿問題,發揮學科優勢,重視與材料、化學、地質等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構建平臺,以平臺為基礎建設創新團隊,以團隊人才優勢促進學科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學科的整體綜合實力明顯提升,條件和科研教學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擴大了物理學科在國內外的影響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