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PRTM管理咨詢公司在2011年發布的光伏產業可持續增長指數,過去沒有一家光伏企業能在一段時間持續保持領先地位。更糟糕的是,正如公開上市的25家最大的光伏企業排名顯示的那樣,那些從頂端掉下來的公司很難再能夠重新奪回市場。鑒于這種大起大落的現象,光伏業界高層管理者必須捫心自問:“為什么這個行業的公司如此脆弱,為了保持領先地位,我們能做些什么?”
很多企業根本無法及時調整自己的能力來與不斷發展的太陽能市場保持同步。經營策略的制定和實施都需要時間,今年可行的策略到了明年就應該被廢棄了。事實上,許多光伏企業一直都處于拼死一搏的狀態。
這種波動是由太陽能市場的三個不穩定因素造成的。
一是年增長波動劇烈。自2000年以來,該行業的增長率曾經達到130%,但卻也曾一度又萎縮到了原來的20%。這種極不穩定的增長率使得光伏企業的戰略規劃變得極具挑戰性。面臨這種毫不確定的市場需求,管理人員很難在資金分配和擴大生產能力上作出正確的決斷。
二是市場可以在單個季度內同時經歷膨脹和萎縮。因為這個行業還相對不成熟,巨大的增長需求可能會毫無征兆地消失。
三是供求失衡不斷沖擊企業價值鏈。光伏產業的原材料和產能總是處于短缺和過剩的循環中,上一年成功的供應策略轉眼變成了下一年的成本負擔。從2005年到2008年,大多數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原料——多晶硅,一直是供不應求的。隨著需求上升,很多公司簽訂了長期的多晶硅合同,他們將價格鎖定在較低的水平,從而贏得了市場。但在2009年,多晶硅的市場需求下滑,那些在現貨市場上購買多晶硅的公司就立刻陷入困境了。
以上三個動因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激勵政策產生的。政府鼓勵太陽能投資,并且減少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之間的生產成本的差異。這樣的激勵計劃包括為能源生產商支付固定的、高于市場價格的太陽能上網電價(FIT),為建設太陽能發電廠減少成本的投資稅收抵免,以及要求國家規定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的可再生投資標準目標。這些措施都成功地降低了光伏電站的生產成本。但他們已經把這一產業鏈融入到了金融市場,這并不是由能源需求驅動的,而是由光伏電站能得到的投資推動的。隨著技術提高,政府激勵力度最終將逐漸降低,但這個產業的波動性卻并不會因此而減小。
在這種情況下,光伏企業想要取得成功,就不能簡單地以純粹的產能為目標。他們必須開發出一套靈活的商業模式,并持續地調整他們的經營策略,以便能夠在特定的市場和光伏價值鏈的不同環節迅速決定生產規模。這一能力要求他們能夠在有機增長和以合資、合作、并購等形式非有機增長之間做出適當的平衡。這種能力能夠在速度、市場情報和減少資本投資方面提供巨大的優勢。
此外,光伏企業還必須意識到,某些環節和市場并不能提供先發優勢。事實上,隨著需求的迅猛膨脹和萎縮,先行者面臨著過度投資的巨大風險。因此,公司應該對沖他們的賭注,減少將大量的資金、時間和管理重心都投入到熱門市場的沖動。同樣重要的是,公司必須擅長管理現金以便于他們能夠在一個持續發展的市場中保持靈活性,在經濟低迷時能有一個緩沖機會。
在市場實現電網平價、太陽能需求上升之前,太陽能上網電價和其他的一些政府激勵措施以及能力限制,都將會繼續觸發這一產業的動蕩。因為這些原因,極端的波動性不是短期現象,而是光伏市場的長期特征。渴望成功的光伏企業別無選擇,只能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