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日起,15個省市工商業、農業用電價格平均每千瓦時上調1.67分錢,居民用電價不變。如果說上網電價上調是為了彌補發電企業虧損,而銷售電價上調是為了平衡電網企業利益,那么,此次由煤價上漲引發的成本問題,最終將以廣大的下游企業接盤而結束。在通脹持續的背景下,如此結果只能是政府為了緩解“電荒”作出的無奈之舉。
與此次“電荒”相伴而來的是關于其成因的討論,但無論哪種解釋都顯得多少有失偏頗。誠然,圍繞“市場煤、計劃電”展開的包括煤炭、電網壟斷加強,上下游幾個利益主體分配不均等問題在內的產業機制不合理是造成電荒的主因,但是中國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過去十年里,每年都會出現“電荒”,其中最為嚴重的是2004年和今年,基本覆蓋了國內十幾個省市。筆者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長期積累在煤電企業之間利益博弈、矛盾開始激化的結果;另一方面是長期以來,電力需求增速快于發電量增速,特別是當電力需求增速加快時,很容易引起“電荒”。
有人質疑,發電量增長緩慢是產業機制的問題。其實不然,在中央推動“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如果推動煤電聯動,暫不考慮電價上漲對下游企業及居民消費的影響,當利益關系理順了,電價上漲,電力供應自然就上來了,但是這將變相鼓勵發電企業擴大火電發電規模,這就意味著我們將更加依賴火電,屆時,能源產業結構調整就成無稽之談了。
另外,筆者認為,中國電力能源結構單一,煤炭資源分布不均是造成目前電力產業畸形發展的先天因素。盡管造成“電荒”的因素很多,但其成因也不是疑難雜癥。要緩解“煤電價格”的矛盾,筆者建議,首先,實現煤電有限度的聯動,當煤炭價格漲跌5%時,上網及銷售電價可以作同步調整,上網調整3%,電網調整2%,當煤價漲幅超過5%時,政府進行干預,一方面抑制煤價過快增長,一方面對上網電價進行指導。其次,繼續推動煤電企業簽訂煤炭購銷長效合同,抑制電力成本過快增長。最后,在華東、華南等地區建立大型的煤炭儲備基地,用于平抑因突發事件引起的煤炭價格過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