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聯表示,中國局部地區時段性缺電在近幾年一直存在。當前的缺電呈現時間提前、范圍擴大、缺口增加的特點,與2004年以前的大面積缺電明顯不同。當前的缺電仍是結構性缺電,具有局部性、季節性、時段性特點。不宜過于夸大目前缺電的狀況和影響,甚至將其定義為全國性“電荒”。
記者今日從中電聯了解到,今年前4月,受電力需求較快增長、電煤供應及運力緊張、部分地區干旱導致水電出力下降、局部地區電力供應能力不足、電網跨區調劑能力受限等因素影響,全國電力供需形勢總體偏緊,部分地區、高峰時段電力供需矛盾比較突出,供電形勢是嚴峻的,但也應認識到這種缺電不同于全國性大面積、持久性“缺電”,總體上屬于結構性缺電,通過采取有序用電措施,加大跨區跨省電力電量支援、有效協調好煤電矛盾,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供需矛盾、減少缺口的。
中電聯稱,在迎峰度夏的6到8月期間,預計全社會用電量1.25到1.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一成二;最高用電負荷增長一成四左右。預計迎峰度夏期間,華東電力缺口1500萬千瓦,華北、華中、南方缺口均約在500萬千瓦;而東北、西北電力富余較多。如果有氣候、來水、電煤供應等不確定因素的疊加作用,高峰缺口還將可能進一步擴大。
中電聯認為,由于近幾年電源新增的機組類型結構、地區結構不均衡,使火電比重快速下降、新能源發電比重提高、西部地區電源裝機容量占全國總量的比重快速增加,而相應的電網建設沒有跟上,導致全國性的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嚴重受限,東部、中部地區的季節性電力缺口增加,反之西部、東北地區富余的電力無法輸送到東中部,這是典型的結構性缺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