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2011年國家將會出臺“促進口”的一攬子政策,這是在國家“減順差”的背景下提出的。對于整個機械行業來說,這些政策究竟會引發怎樣的反應?是否和兩年前頒布進口鼓勵政策時引發的激烈反響程度相似?對于那些貿易逆差的機械子行業來說,他們又該怎樣在鼓勵進口的情況下防止巨額逆差的進一步擴大?
該買就得買
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順差雖然比上年有所減低,但總額仍然巨大,達到1831億美元。其中機械工業2010年進出口貿易順差總額為31.36億美元,但一些主要的順差對應國,順差額卻不小,2010年機械行業對美國的順差達到187億美元。
和2009年以貼息貸款為核心手段的政策相比,今年的政策調整力度顯然是加大了一步。下調進口關稅、增加貼息投入、促進進口便利化,被確定為今年一攬子“促進口”政策的三個方向。
雖然今年進口鼓勵的政策比兩年前更進了一步,但行業普遍對國家“減順差”的目的表示認同。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柏林對國家的這項政策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一些高檔機床產品,國內做不了的,還得從國外進口。從這個層面來看,進口鼓勵政策具有積極意義。”
另一位國內電工電器行業的專家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進口鼓勵政策對于機械行業來說,肯定會有感情上的刺激。而且鼓勵政策越多,對機械行業的沖擊越大。但客觀來看,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確實較多,總得為這些美元找到一個消化的渠道。”
這位專家還說,即使這些設備和技術不見得是當今最先進的,可能只是相當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但“只要這些設備和技術能夠滿足目前我國市場的需要,仍然需要購置。”同時,這位專家還指出,買也有買的益處:“購進這些設備和技術后,可以通過自我消化,使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受到啟發。”
雖然專家們在需要“買”上達成共識,但卻對能否“買到想要的”表示擔心。吳柏林對記者說:“一些國家對高端設備和技術的出口控制很嚴,即使中國降低進口關稅,該不賣給你的,還是不賣給你。”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關稅的增加或者降低,其實對于買或者賣,并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業界反映不大
也許是由于行業對于2009年國家的進口鼓勵政策有了兩年的適應和沉淀,因此當他們在2011年再次面對同類政策時,反應要平和得多。
總結2009年進口鼓勵政策對行業的影響,吳柏林表示對國內高檔數控機床確實有沖擊,但對整個機床工具行業影響并不大。他還介紹說,一些進行技改的機床企業受益于這項政策,他們在進口一些高端零部件時得到了優惠政策的支持。
前述電工電器行業的專家則表示,2009年的進口鼓勵政策沒有對國內的電工電器行業造成太大影響,這主要是由于行業在近兩年增強了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了產品的國產化率。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發電設備,70萬千瓦以上的大功率水電設備等,都基本實現了國產化,并且還有一部分產品包括成套設備得以出口。在國內一些重大工程如三峽工程的招標中,由于實施了“捆綁式招標”的方式,國內企業逐漸學習和掌握了國外的關鍵技術,為高端裝備的國產化奠定了基礎。當然,在電工電器行業還有一部分產品仍然需要進口,如高壓、特高壓設備中所需要的絕緣材料,海上、礦用、船用的一些特種電纜等。
另外,專家們還反映,由于國家在執行《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2009年版)》時,相關的審核手續比較嚴格,限制也比較多,因此國家給予機械工業50億元的貸款利息補貼額度,到現在還沒有用完。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行業所受到的影響,據專家分析存在部分原因。
平和的背后
在國家進口政策對行業影響的問題上,讓吳柏林更為牽掛的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即ECFA)的執行效果。吳柏林表示,2011年海峽兩岸正式開始實施ECFA,對于機床行業來說,“等于敞開了中國臺灣地區向中國大陸銷售機床的大門。會對中國大陸中檔、中小規格的數控機床,特別是中檔的數控機床功能部件帶來不小的沖擊。”統計數據表明,目前中國臺灣中檔數控機床在中國大陸所占的市場份額在20%~30%,而同等檔次的功能部件的占比則達到一半以上。
如此份額的市場一旦放開,對中國大陸機床行業的影響可想而知。因此吳柏林斷言:“ECFA對中國整體機床行業的影響,弊大于利。”
當然另一方面,ECFA的實施,使得中國大陸機床廠在購買中國臺灣的滾動功能部件以及回轉臺等產品時,會有一些資金優惠。但“這省不了多少錢”,吳柏林分析道。
吳柏林還透露,據協會從中國臺灣了解的最新消息,一些中國臺灣的機床企業正在謀求日本、德國等國家對他們的建廠投資。一旦如此,這些合作的產品就很有可能以中國臺灣產品的名義,享受到ECFA的關稅優惠,長驅直入中國大陸市場,這將是ECFA對中國大陸市場后續以及更深層次的沖擊。吳柏林還表示,正在進行的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其對行業的沖擊有可能比ECFA還要大。
逆差問題需關注
國家鼓勵高端設備和技術的進口,勢必對國內相關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有所影響,對行業高端設備的國產化形成沖擊。這一點,在2009年國家頒布《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時,行業就持此看法,并且反響強烈。今年行業的反應雖然平和許多,但仍然有部分行業專家表示擔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鄭國偉表示,2010年機械行業進口高速增長,如果國家繼續鼓勵進口,勢必會使這種增長態勢進一步延續。據統計,2010年我國機械行業進口總額為2553.47億美元,同比增長41.14%,超過2008年(進口1948.3億美元)水平,創歷史最高水平。同時,從機械工業各個子行業來看,其進口也呈全面增長勢頭:增速最大的是汽車行業,達74.95%;其次是機床工具行業,為66.73%;其三是工程機械行業,為65.93%。
另外,如果進一步擴大進口,會使那些逆差巨大的子行業,繼續增加逆差。鄭國偉表示,目前在國內機械子行業中,汽車、儀器儀表、機床工具、內燃機、軸承、液壓件、密封件等行業屬于進出口貿易逆差。其中前3個子行業的2010年的進出口逆差都在100億美元以上。雖然機床行業近幾年總產值實現了高速增長,但其逆差卻呈有增無減的態勢。即使在某些年份逆差有所減小,但減小的幅度還很低。在“促進口”的大背景下,如何緩解逆差的進一步擴大,值得行業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