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并爭議了一年多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以下簡稱《條件》)終于趕在春節前公布,這是繼2009年國務院將多晶硅列入“產能過剩”黑名單并停止審批后,首次對多晶硅產業松綁。
然而這份行業“底線”出臺不久,就被業內多數中小企業認為過于嚴格。特別是《條件》提出到的2011年底的電耗限期整改令,令一批中小企業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有關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嚴格執行該標準,整改后符合條件的企業不會超過10家,80%左右的企業將被淘汰。
從嚴的“條件”
2009年9月26日,國務院曾發布多部委聯合擬定的38號文--《關于抑制部分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該文件將多晶硅列入“產能過剩”黑名單,同時停止對多晶硅擴產項目的審批。
此后,多晶硅和光電行業進入沉寂期。直至2010年1月,開始對《條件》進行討論,此文件一度被認為是行業松綁的國家態度,然而直到今年春節,由工信部、發改委和環保部聯合制定的《條件》才最終得以面世。
“我們基本上跑遍了全國所有集中多晶硅企業的地方進行調研,聽取了包括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各方意見,可以說,最終出臺的東西已經得到了他們充分的認可,尤其是一些大企業。這個文件的出臺不是限制,而是規范和引導。”一位工信部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
按照工信部電子司的調研,全國多晶硅行業目前計劃投資總額超過1300億元,實際投資僅為400億元,在建項目設計產能達到6萬多噸。
“這足見國內多晶硅行業的投資沖動有多大,但是我們真正掌握核心技術,能夠最終形成規模的卻很少。”該官員表示,“因此,這個政策是經過市場討論研究出來的,而不是政府拍腦袋制定的,對于行業里真正做起來的大企業來說,可以說是一種扶持,而不是打壓。”
正如上述官員所說,《條件》出臺意在培育大企業,記者采訪的幾家多晶硅中小企業普遍認為《條件》出臺后壓力很大。
中小企業爭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點,一個是《條件》規定太陽能級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要大于3000噸/年,一個是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
《條件》出臺后,有大企業認為國內不少企業的項目規模已達到5000噸/年,3000噸/年的規模相對較低,而小企業則認為很難在短時間內從現有的幾百噸的規模一下跳至3000噸/年。
“文件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一家多晶硅生產小企業銷售經理對記者表示,“但目前國內80%以上的多晶硅生產企業是中小企業,他們的單線產量只有幾百噸,直接淘汰掉現有生產線形成3000噸的規模,資金上壓力較大。”
該人士告訴記者,自38號文件出臺后,各大銀行基本上已經停止對多晶硅項目的放貸,而新的門檻又提出“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的規定,這無異于雪上加霜。
他給記者算了筆賬,1000噸生產規模投資約在7億元至8億元,3000噸的建設規模、30%的最低資本金就是6.3億-7.2億元左右,這對于已經沒有貸款來源的中小企業又是一堵墻。
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目前國內投產的多晶硅企業有25家,在建的28家,“這些企業最后能達標符合條件的,不會超過10家。”也就是說,80%左右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將在這次洗牌中淘汰。
此外,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該文件已經被工信部從網站上“隱藏”,《文件》將再做修改后與科技部等部委會簽后生成新的文本放到網站發布。記者在工信部網站上看到,該文件已搜索不到,但在搜索引擎上搜索該文件名稱,還可以看到工信部掛出的 《條件》全文鏈接。
不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工信部官員否認了“再次會簽”,他表示,文件出臺前已經過各部委審議,并報送國務院審批才發布,不可能說改就改。
降低成本以期平價上網
除了上述約束,國家發改委去年年中還出臺了 《關于清理對高耗能企業優惠電價等問題的通知》,從當年6月1日開始,多晶硅被列為高耗能企業,已經停止電價優惠。
一般情況下,電價成本占到總成本的30%-40%,優惠電價政策的取消,對于所有多晶硅生產企業都會陡增成本。
對于優惠政策,孟憲淦對本報表示,“下一步企業逐步達標符合條件后,貸款和優惠電價政策就會再次向這個行業打開。”
他解釋說,目前中國多晶硅生產的平均綜合電耗為160-200度/千克,生產線比較好的大企業的綜合電耗已經能夠達到60度/千克,但大多數小企業的電耗基本都在200度/千克以上,所以《條件》提出“到2011年底前,淘汰綜合電耗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線”將對耗能高、污染嚴重的企業形成約束。
上述工信部電子司官員也表示,這個行業本身要求企業要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規模上不去的話很難做下去。這幾年,國內多晶硅行業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亂投資的現象。
“新的準入標準雖然會加大技術上的投資成本,但也不會超過20%,產量1000噸/年的投資是7億,其中環保技術方面只有1億左右。但實現閉合循環系統后,卻可以增加產量,同時降低單件的成本,最終降低成本價格。”孟憲淦表示,現在國內有企業對于99.9999%純度的多晶硅成本已經能控制在22美元左右,距離國際上的20美元的成本已經非常接近。
目前,中國多晶硅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為30-50美元/千克不等,銷售價格平均在55-60美元/千克之間,所以降低生產成本才能實現盈利。
“如果將生產制造繼續向中西部轉移,成本價格會降到20美元以內,傳導到多晶硅產業鏈的下游,光伏發電的成本也會大大降低,屆時光電平價上網就不是遙不可及。”孟憲淦表示。
產能是否過剩?
《條件》不僅對生產規模、能耗和資源回收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和限制,還特別地提出在政府投資項目核準新目錄出臺前,新建多晶硅項目原則上不再批準,但對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節能環保等確有必要建設的項目,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組織論證和核準。
這是繼2009年38號文停止審批多晶硅新建項目后的首次正式松動表態。其實,早在去年下半年,已有松動跡象。應38號文被發改委暫時擱置的江蘇中能30億元的多晶硅生產線技改項目在2010年10月初獲發改委批復,江蘇中能新增產能約3000噸。
產能的釋放,即對此前 “產能過剩”說的一次矯正。此前,提出“產能過剩”時,反對方表示2008年中國多晶硅需求為25000噸,實際國內只生產了5000噸,不存在過剩。而提出者則認為截至2009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項目已建、在建和擬建的項目超過50個,投資規模將超過1300億元,產能將超過23萬噸,產能嚴重過剩。
對此,上述工信部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在政策制定的時候,并沒有過多的局限在產能過剩這個定義中。包括國務院在2009年9月發的38號文,其中對多晶硅也沒有直接用產能過剩的概念,而是講它存在產能過剩的風險。”
孟憲淦也表示,定義為產能過剩并不合適,產能過剩的“產能”是被誤會的產能。“其實是規劃的產能過剩,都是地方上的虛報,我們的產能2009年不夠,2010年不夠,2011年也不夠。”
據他介紹,中國2010年的多晶硅產量為4.2萬噸,而需求則高達7萬噸,缺口高達3.8萬噸,國內的產能遠遠不夠,依舊需要進口。
“所以準入門檻設立后,有實力的企業一旦達標發展空間依然很大,多大的產能缺口就有多大的利潤。”普尼太陽能品牌總監楊光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