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價值日益被凸顯,稀土股變身“妖股”受熱捧,稀土礦持續暴利引群雄逐鹿……這讓政府不得不加速出臺稀土“新政”,盡快完成對這個炙手可熱又充斥亂象的行業的整頓。
2月16日,國務院公布稀土“新政”,拉開了一系列稀土行業相關政策和細則陸續出臺的大幕。根據國務院的要求,新政將主要對稀土實施更加嚴格的保護性開采政策和生態環境保護標準。會議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形成合理開發、有序生產、高效利用、技術先進、集約發展的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格局。
“有關環保標準作為《稀土行業準入條件》的重點考量政策,將在近期率先正式出臺。”工信部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而對大型稀土企業來說,稀土行業技術改造也將成為比稀土資源整合更為關鍵的競爭,政府已經在著手研究相關支持政策。
大部分企業無法達標
根據國務院稀土新政的四點最新要求,稀土行業首先要建立行業監管體系,對稀土資源實施更為嚴格的保護性開采政策和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嚴把行業和環境準入關。
“已經醞釀多時的有關環保標準近期會率先正式頒布,這將是稀土行業準入的重要考量條件。”工信部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目前環保部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指定的《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正是國務院稀土新政所指的環保標準,也是上述兩部委曾對稀土產業進行了幾年的專項調研而形成的文件,該《標準》對稀土企業的排放、能耗總量做了詳細規定,并對從事稀土生產的企業資質進行了嚴格限制,成為我國另一個醞釀已久的稀土政策——《準入條件》的重要考量政策。據悉,這一政策將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針對稀土工業行業制定的環保標準。
不過包鋼稀土內部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根據此前的征求意見稿,環保標準相當嚴格,如果嚴格執行,大部分稀土企業甚至大企業都將無法達標。不過環保標準正式實施的話,效果最快要兩年后才能顯現。因為據稱此標準的執行時間對新建稀土企業和現有稀土企業有所不同,現有企業會有兩年的緩沖期,以便對自身進行改造。
此前,政府曾明確規定,為了保護資源和提升技術,由包鋼、中色、中鋁、五礦、江銅五家稀土企業來整合小企業,控制產能,以產定銷。
參與《標準》起草的稀土行業專家王國珍也指出,因為環保標準給了現有稀土企業兩年的緩沖期,加上稀土行業利潤很高,一些達不到標準的企業也會盡量改造力求不出局,所以因為環保標準被淘汰的企業要在《標準》正式出臺兩年后才會正式顯現。
技術改造成新競爭點
在國務院提出的四點稀土新政中,其中有兩點提到推動稀土行業技術改造:一是要求稀土行業加快整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深入推進稀土資源開發整合,加快行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企業技術改造;二是提出要加快稀土關鍵應用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
“稀土整合已經進行到了一定程度,比如北方的稀土企業基本整合到了包鋼旗下,稀土進一步的整合仍然是大方向,但是技術改造顯然將成為各大稀土企業新的競爭點。”上述工信部內部專家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目前,北方地區的輕稀土資源基本被包鋼稀土整合完畢,目前稀土行業的資源爭奪主要聚集在擁有中重稀土資源的江西等南部地區。
上述包鋼稀土內部人士也告訴記者,雖然包鋼稀土對南部中重稀土資源也躍躍欲試,但因為稀土礦的暴利,央企對當地資源的整合很難獲得地方政府支持,所以稀土行業整合困難重重,而新的稀土礦也很難獲取,所以大型稀土企業高效、平衡利用現有資源成為重要課題。
稀土資源雖然越來越熱,產量增長快速,但稀土行業一直存在的開采方式粗放、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等問題并未得到改善。據統計,目前包頭稀土礦的資源利用率僅為10%~15%,四川德昌稀土礦的選礦回收率不到30%,每生產1噸離子型稀土礦要消耗4~5噸硫酸銨、1.7噸碳酸氫銨,分離1噸南方離子型稀土礦消耗8~10噸鹽酸,6~8噸液堿或1~1.2噸液氨等。這些大量使用的化工原材料,最終都轉化為廢水、廢渣或廢氣,未能有效回收利用。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黃小衛教授認為,企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開發稀土高效清潔提取工藝,從源頭減少或消除“三廢”污染,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國家應加大科技投入和環保投入,并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及標準保障體系。”黃小衛認為。
日前召開的“中國稀土資源的高效清潔提取與循環利用”主題論壇上,與會專家也建議政府建立回收體系和機制,并給予優惠補貼等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