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煤價格上漲、上網電價難以變動的情況下,火電廠的虧損成為了行業的常態。但是一片喊虧聲中,也有火電企業逆勢實現了盈利,那么這種盈利是否具有典型意義呢?它只是一個特殊個例,還是虧損的火電企業中的成功榜樣?
大唐七臺河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1995年,總裝機容量為1900MW,地處黑龍江省七臺市,為坑口電廠。據媒體報道,“截至10月底,該公司繼7月份創下月發電量和月盈利歷史紀錄后,又創下年盈利額歷史新高,完成利潤1.016億元,實現建廠15年來首次盈利破億元。”在火電行業的一片虧損聲中,七臺河發電公司逆市盈利的消息,顯得格外醒目。
電量搶發是有效方式?
在七臺河發電公司的盈利經驗中,增加發電量是一個有效方式。據介紹,該公司委派專人負責電量增發的相關協調工作,隨時與省網調度溝通協調,充分緊抓電網負荷空間及時接帶負荷,爭取搶發、多發電量。根據該公司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該公司已完成電量59.5822億千瓦時,創下年累計電量新紀錄。
但是,通過增發電量來提高企業收益并非適用所有企業,它具有特殊性。這種方式與目前電力體制下的各個區域的不同的上網電價有關。
“在目前電價無法根本調整的情況下,電力企業增發電量,一定程度上對于增加發電企業的收入,具有一定積極作用。”光大證券電力行業分析師崔玉芹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但是這也要區分具體情況,如果地方的上網電價可以高過企業的成本,那么增發電量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經營狀況;但是如果電價過低,遠遠小于企業的運營成本,盲目的增發肯定會導致虧損的進一步擴大。”
增加發電量的前提是有旺盛的電力需求。“東北地區的整體用電形勢不是很好,增發電量其實也很困難。”七臺河發電公司的內部人士表示。盡管已經實施了發電權的交易制度,但是東北地區的電力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著浪費。這也進一步制約了靠增加發電量來提升企業業績、擺脫虧損的可能。
配煤摻燒是無奈之舉
面對電煤價格的高漲,能否成功地控制火電企業最大成本組成的燃料采購價格,成了盈利與否的關鍵。而在目前煤炭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盡管各大發電集團都在進行上游產業鏈的并購,試圖掌握煤炭資源。但是,由于煤炭建設周期很長,眾多的火電廠并不能立刻享受到集團的煤炭供應。配煤摻燒,由于可以有效降低燃料的成本,成了眾多火電公司的首選。
位于黑龍江省的七臺河市煤礦資源豐富,被稱為“東北煤城”。該地區的煤質優良,品種齊全,具有發展經濟的良好資源環境。
但是,對于地處七臺河市的大唐七臺河發電公司來講,門口的優質資源卻不能充分利用,而是要千里迢迢去內蒙古尋找品質相對較低的褐煤,其重要原因就是當地的燃煤價格對公司來講太高,如果完全采購,企業運營成本必然加大,可能造成虧損。
“這種措施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成本,目前全國大部分火電企業都在做,比如尋找品質較低的褐煤,作為配燒的品種。因為如果全是高品質煤的話,發電企業的成本太高,根本無法盈利。”崔玉芹對記者表示。
千里尋煤成了該公司解決高煤價的有效方法。盡管存在運費問題,但是相對本地的高煤價,公司仍然選擇外地找煤。“我們本地產的煤品質非常好,但是價格肯定也高,我們只好從內蒙古尋煤,現在全省的電力企業都這樣做。”該公司人士表示。
“但是,配煤摻燒需要投入大量的改造設備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企業的短期負擔。”崔玉芹說,“盡管全國很多企業都在做這個,但是也只是一定程度地減少購煤成本,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高煤價的問題。”
提高設備效率效果有限
在無法降低成本的情況下,提高已有設備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成了發電企業的另外一個選擇。據介紹,七臺河公司通過檢修3號機組熱耗下降了273.965千焦/千瓦時,通過對1號機組發電機勵側密封瓦漏氫、鍋爐四管磨損等問題進行解決,熱耗值在沒有進行氣封改造的情況下下降113千焦/千瓦時。
行業分析師崔玉芹對記者說:“目前很多企業都在通過減能增效的方式來降低自己的運營成本,比如說采用高效的火電機組。100萬千瓦的機組,其供電標準煤耗為290克左右,但是30萬千瓦的卻有300多克,這種對設備效能的改造,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的。”
盡管有這些措施,但是在煤炭繼續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企業很難通過自身的“節流”來達到止虧盈利的目的。
“這些措施只是杯水車薪,只能很小程度地減少發電企業的虧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銀河證券分析師鄒序元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目前火電企業的虧損主要集中在幾個區域,比如說山東、河北、河南等地。這些地區的上網電價很低,而且在發電集團的業務結構上,火電占到了其主營業務的75%。所以如果目前不能調整電價,在煤炭持續上漲的情況下,想要通過企業自身的調整,很難實現扭虧為盈。”
“節約只是有限度地增加利潤,以前可以盈利,是因為煤炭價格沒有這么高。但是最近幾年內,煤炭價格上漲了兩三倍,而電價只上漲了20%-30%,如果不改變現行的方式,企業很難改變虧損的局面。”崔玉芹持有同樣的觀點。
“目前,企業想要擺脫困境,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降低煤炭的購買價格,或者通過技術改造來降低單位的煤炭損耗,但是技術上降低很難,如果產業鏈并購的話,由于投資周期長,而且不一定能拿到資源,所以目前看來,企業想扭虧為盈會非常困難。”分析師鄒序元對本報記者說,“對整個行業而言,除非等待政策的變動。”
編后
當火電行業的虧損已經不是新聞,而盈利才被眾人關注時,說明這個行業確實出了問題。作為企業成功與否,最根本的衡量標準就是盈利。目前諸多火電廠虧損表明該行業的問題已經不是簡單的供求變化。煤炭價格上漲是重要原因,發電量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當然,企業本身由于管理不善產生的低效率,也有脫不了的干系。但是這其中最大的因素還是整個電力體制。市場的調節能力早就證明了市場才是最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這點沒有任何疑問。七臺河電廠的盈利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盡管存在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這種方法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只能是短期與暫時的。“節流”在目前的情況下并不好用,所以“開源”也許才是正確的選擇。而各大電力公司紛紛轉型,力圖改變公司的盈利結構,積極開發新能源,進行多種經營,也在實踐這條道路。但效果如何,我們需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