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16日在全國機械工業科技大會上表示,我國已躋身于機械工業大國行列,但大而不強的矛盾仍很突出。
王瑞祥說,我國機械工業大而不強突出表現為:
第一,原始創新基礎薄弱,集成創新能力不足,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進展緩慢,57%的主要機械產品核心技術依靠引進;在高端裝備領域,80%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70%的汽車制造關鍵設備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仍依靠進口。
第二,產業基礎技術薄弱,基礎制造裝備、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自動化控制系統、功能部件等發展滯后,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目前各類主要基礎件的性能指標大體相當于國外20世紀八九十年代水平,產品的可靠性及與此相關的研究、試驗、檢測與國外水平差距明顯。
第三,多種工業產品產量雖位居世界第一,出口貿易總額名列全球前茅,但國內有效專利仍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為主,發明專利數量占比僅為13.8%;多數出口產品是貼牌生產,擁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
王瑞祥說,科技引領著產業的發展方向,決定著產業的發展前途。在創新密集的時代,科技的先導作用尤為突出。機械行業只有依靠科技的力量,集中解決重大技術裝備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與主機發展失衡的矛盾,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才能根本改變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力爭十年內整體步入世界機械工業強國之列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16日在全國機械工業科技大會上表示,要力爭用10年時間,使我國整體步入世界機械工業強國之列。
王瑞祥說,“十二五”時期,機械工業要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著力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基礎工藝技術和重大裝備核心技術;著力加強產業基礎和共性技術研究,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裝備自主化;著力推進創新體系建設,提高標準有效性和標準化服務水平,推動機械工業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科學發展道路。
王瑞祥提出了“十二五”期間機械行業科技工作的總體目標:
一是要攻克一批先進制造基礎共性技術,形成較強的創新能力;形成以機床為代表的基礎制造裝備、大型自控及精密測量儀器的自主開發能力;形成汽車車身、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的自主開發能力,滿足節能、環保、安全要求;基本解決農業現代化裝備短缺的矛盾,主要田間作業設備基本立足國內。
二是要基本形成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科技、標準、質量支撐及服務體系,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服務體系,整體科技水平顯著提升,部分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形成適應市場需求的標準化管理體制,以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為標志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產品標準體系,主要行業的相關國際標準采標率超過90%。
三是主要產品質量、可靠性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國產設備市場滿足率達90%,主要產品90%以上按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重點產品整體水平顯著提高。
王瑞祥表示,要力爭用10年時間,使我國整體步入世界機械工業強國之列,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位居世界前三位,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成為新的增長點;關鍵基礎件發展滯后于主機的被動局面明顯改觀;掌握主導產品的核心技術,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產品和知名品牌,高端裝備產量的占比提高到15%以上,基本保障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