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2年,新材料產業預計將為成都地區經濟總量貢獻622億元的銷售收入。這是成都市政府近日印發的《成都市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 (2009-2012年)》提出的產業發展目標。記者從市政府第41次專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圍繞這一目標,我市重點發展合成樹脂(塑料)、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硅材料、稀土及其他新材料四大領域,并分別作出了產業發展布局。未來三年,我市將以青白江區、新津縣、彭州市、龍泉驛區、高新區等5區(市) 縣的工業集中發展區和產業園區為主,布局新材料產業,力爭通過3年時間,建成特色鮮明、具有一定規模的國內重要新材料產業基地。
規劃背景:4000億美元市場催生產業發展
市經委副主任冷知用介紹,當前,新材料研發水平及產業化規模已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實力的主要標志。專家估計,世界新材料市場規模每年將超過4000億美元以上,而國內市場方面,到2012年就將超過1300億元,由此帶動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則有更大的市場和投資發展機會,巨大的市場需求為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在眾多新材料產業項目中,合成樹脂(塑料)、高纖復材、硅材料、稀土材料及其他新材料因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電器、航空航天、交通裝備、新能源、核能等領域而有著強大的市場需求,尤其是合成樹脂(塑料),國內生產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這就為我市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發展階段發展壯大新材料產業提供了機遇。
市委、市政府著眼于未來和成都工業產業發展的整體布局,提出了“高度重視新興產業發展、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部署,要求對新材料產業進行研究并形成發展規劃,市經委據此組織進行了新材料產業研究,形成了《加快我市新材料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并于今年7月底開始啟動《規劃》編制,并于日前正式編制完成印發。這也是我市目前針對新材料產業發展而制定的首個較為系統、完善和科學的規劃。
規劃目標: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622億元
《規劃》確立了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按照“立足領先、明確重點、整合資源、集約集群”發展的要求,重點發展關鍵性、基礎性、資源優勢性新材料;國家戰略需要和尖端科技事業用新材料;技術有所突破和市場需求量大的新材料。加強材料、工藝、裝備的技術集成,注重新材料廢料回收處理,實現節能環保可循環發展,力爭經過3年努力,在我市建成特色鮮明、具有一定規模的國內重要新材料產業基地。
《規劃》提出,成都將用三年的時間,將現有新材料產業54億元的銷售收入增長為622億元,其中,合成樹脂(塑料)產業從現有的7億元,增長為2012年的342億元,高纖復材從現有的18億元增長為2012年的160億元,硅材料從現有的12億元增長為2012年的60億元,稀土及其他新材料從現有的17億元增長為2012年的60億元。
規劃布局:新材料產業發展鎖定五大區域
圍繞《規劃》提出的發展合成樹脂(塑料)、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硅材料、稀土及其他新材料領域,結合全市工業集中發展區現狀及“一區一主業”定位,對新材料產業發展進行了布局,分別為:青白江工業集中發展區重點發展高纖復材;新津工業集中發展區重點發展聚酯(PBT、PTT)和硅材料;彭州塑膠科技產業園重點發展改性樹脂(塑料)材料;龍泉驛經開區重點發展鋰離子和稀土鎳氫電池材料;高新區重點發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發光材料、醫用植入材料。
在發展重點上,《規劃》從二個層次提出了要求,一是能在國內或西南占領領先,實現跨越發展,如聚酯(PTT)力爭建成西南地區首套產業化生產裝置;聚苯硫醚纖維力爭成為國內重要的生產基地,芳綸纖維力爭成為國內最大的生產基地,玻纖制品在規模、技術上居中西部領先;二是為我市重點產業配套及追趕國內先進,如在聚苯硫醚、聚酯等改性工程樹脂(塑料)、玻璃鋼、太陽能極硅材料等產品方面,充分利用現有產業基礎,積極引進行業骨干企業,大力支持企業擴能發展,力爭盡快達到國內新材料產業先進城市水平,為我市汽車、電子信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產業配套。
政策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將有費用補貼
為系統推進新材料產業發展,我市將加大對新材料產業重點企業、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和關鍵零部件技術改造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適當提高流動資金、技術改造貸款貼息比例、延長貼息年限;支持符合條件的新材料企業進行債券融資和上市融資,對成功融資和再融資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資金補助;對新材料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或成果轉化項目,給予比現有政策更高的補貼支持。
在市場支持上,對新材料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可按一定時限和出口額給予企業適當的國際市場拓展費用補貼。對采購本地生產的新材料產品企業,可在一定年限內,按采購額在市場拓展初期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補貼;此外,我市還將支持組建新材料行業協會,搭建政府與企業的信息溝通平臺,共同促進新材料產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