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2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外貿出口9573.6億美元,同比下降20.5%;進口7981.3億美元,同比下降19%。由于出口價格下跌6.4%,扣除價格因素后,出口減少15.1%,較前9個月降幅收窄1.1個百分點;進口價格總體下跌16.9%,扣除價格因素后,進口數量減少2.5%,較前9個月降幅收窄1個百分點。
10月數據未超預期或與工作日少有關
其中,10月份當月,我國外貿出口1107.6億美元,扣除價格因素后,出口數量減少5.6%,較9月份降幅收窄1.1個百分點;進口867.8億美元,扣除價格因素后,進口數量增加6.8%,較9月份下降7.1個百分點。
雖然10月月度出口值連續4個月超千億美元,但出口并未像市場預期的那樣強勁恢復。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說,今年10 月份工作日較少,使出口改善的狀況在同比數據中表現不明顯。根據以往經驗,除2008 年10 月外,自2000年以來,工作日天數的環比與進、出口環比間具有非常好的對應關系。因此,這不意味著中國出口改善狀況再度陷入停滯。
對美雙邊貿易優于歐日
今年以來,日漸頻繁的貿易也給我國出口形勢帶來了不利影響。據統計,今年前三個季度,有19個國家對中國產品發起88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額為102億美元,調查案件數量及涉案總額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9%和125%。尤其近日美國頻繁對我國產品采取貿易保護的舉動,使得人們開始擔憂貿易摩擦是否會影響到我國的外貿形勢。
海關統計顯示,1-10月,中美雙邊貿易總值為2393.6億美元,同比下降14.9%,中美雙邊貿易進出口同比降幅小于同期對歐盟和日本同比降幅3.8個和4.4個百分點,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13.6%。
同期,歐盟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的地位,中歐雙邊貿易總值2924.2億美元,同比下降18.7%,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16.7%。
商務部研究院中國外貿研究部研究員金柏松認為,貿易摩擦是很正常的。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的出口雖然在下降,但是別的國家下降得更多,我國的出口份額實際上是在提高的。更有一些商品的對外貿易甚至是大幅度增加,這樣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總體的金額占外貿總額的數量很有限,不會影響我國外貿企穩回升的態勢。
大宗商品進口均有增長
據統計,1-10月,我國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進口初級產品2272.1億美元,同比下降29.4%,占同期我國進口總值的28.5%。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鐵礦砂進口5.1億噸,增長36.8%;原油1.7億噸,增長9.4%;大豆3488萬噸,增長 13.2%;初級形狀的塑料1976萬噸,增長30.6%;煤進口9687萬噸,增長1.7倍。
此外,統計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主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降幅普遍較小,同比降幅均小于同期總體出口降幅20.5%的水平。
同期,機電產品出口5646.4億美元,同比下降18.6%,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59%。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2367.2億美元,下降18.1%;機械設備1874.4億美元,下降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