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互聯網很重要的應用,也是兩化融合很重要一部分。”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日前在2010年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市場論壇上做出如上表示。物聯網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99年,其定義是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物聯網是現有產業的集成,智能電網技術就是美國首推的物聯網。”鄔賀銓認為,物聯網具有三個重要特點。
首先,傳感器網是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有線和無線的網絡傳感數據,在任何地方提供服務。在物聯網的概念里,傳感器的需求量很大。
其次,物聯網對網絡平臺的可靠性有很高要求。物聯網需要網絡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搜索引擎、安全和隱私技術的支持。因此,網絡的安全可靠很重要。
再其次,互聯網是物聯網的基礎平臺。物聯網的基礎網絡一定是互聯網,但又和互聯網有所區別。物聯網是對現實物件的控制,通過傳感器將信息匯集,互聯網是實現信息的決策支持。物聯網的結構可分為三層,最上層是感知,中間是現有網絡,最下層是信息的處理。
物聯網的核心產業可以是互聯網,也可以是下一代的互聯網。物聯網需要服務軟件的平臺支撐,支持媒體互聯的應用和企業的互聯運用,形成底層是網絡、中間是服務、上面是互聯網的架構。
至于物聯網的市場空間到底有多大?據美國獨立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預測,物聯網所帶來的產業價值要比互聯網大30倍,物聯網將形成下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
據了解,2009年初,美國已將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武器。而我國也開始加速推動物聯網的進程,目前傳感網標準體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的多項標準提案也被采納。為在此次信息產業浪潮中占領先機,工信部將牽頭成立全國推進物聯網的部際領導協調小組,出臺支持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加快物聯網產業化進程。
鄔賀銓則指出,物聯網的市場行為關鍵不在傳感器做多少,關鍵在于運用,更大的市場、產值效益、社會效益都體現在運用上。